hé táo zá shī shí yī shǒu qí yī yī
和陶杂诗十一首 其一一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轼 (sū shì)

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wǒ xī dēng qú shān , chū rì guān cāng liáng 。
yù jì dōng hǎi xiàn , hèn wú shí qiáo liáng 。
jīn zī lí mǔ guó , hé yì yú gōng xiāng 。
háo pǔ jì nián shān , shǔ lù yì fēi shuāng 。
suǒ xīn fēi zì wǎng , bù yuàn dào lǐ cháng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我曾经登上朐山,一出日头就观赏着沧桑变化。想要渡过东海县,却懊恼没有石桥作桥梁。如今这里是我黎族的故乡,何异于其他公乡。蚝浦虽然紧贴山势,但夏天的路也像冬天一样寒冷。我所欣赏的并不是自己夸耀的成绩,也不怨恨道路上的艰辛。



总结: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中困难的坦然面对。他登上朐山,目睹着沧桑巨变,但又渴望前行,却受到东海县缺少石桥的困扰。现在回到黎族的故乡,却感觉并无太多差别。蚝浦紧贴山势,路途依然艰难。作者坦然接受了旅途中的不易,既不自夸,也不抱怨。这表现了作者豁达坦荡的胸怀。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的《和陶杂诗十一首》中的第一首。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和人生经历的思念和感慨。他首先提到了自己曾经登上朐山,观赏沧凉景色的经历。朐山是位于江苏苏州的一座山,登山观景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欣赏和感慨。
接着诗人提到了欲济东海县的愿望,但却恨没有石桥梁可供通行。这里反映了诗人对故乡和家乡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阻碍和困难的不满之情。
诗中还描述了诗人所在的黎母国,与他的公乡并无太大不同。这种类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无论身在何处,故乡永远在心中。
接下来,诗人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蚝浦的景色,将山与路的景物相对比,用“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来形容景色的变幻和美丽。这里的描写增加了诗的意境。
最后,诗人表达了他的心境,他欣然接受生活的种种,不怨道路漫长。这种积极的态度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标签: 写景、抒情、思乡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轼写的《和陶杂诗十一首》系列:

本文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 查看更多>>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词:

  • 水龙吟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

  • 水龙吟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

  •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

  • 水龙吟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

  • 满庭芳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

  • 满庭芳

    香雕盘,寒生冰箸,画堂别是风光。主人...

  •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事...

  • 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

  • 满庭芳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

  • 水调歌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

  • 苏轼宋词全集>>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