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liú qīng cái shí yǒng yě miào
和刘卿材十咏 野庙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黄庶 (huáng shù)

中国浮图盛,祈禳渐不过。
吾民非独困,山鬼恨尤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zhōng guó fú tú shèng , qí ráng jiàn bù guò 。
wú mín fēi dú kùn , shān guǐ hèn yóu duō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中国的盛世景象已逐渐消退,人们的祈福祭祀也不再有效。
我们的民族并非独自遭受困苦,山中的鬼怪对我们的恶意更是多不胜数。



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中国当时的困境和陷入逆境的现状。诗人认为祈福和祭祀已经无法解决国家的问题,说明国家正处于一个困境之中。同时,诗人也认为困境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还有山中的鬼怪对中国民众的恶意和威胁,使得情况更加严峻。整体而言,这首诗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安和危机感。

赏析:这首诗是黄庶的《和刘卿材十咏 野庙》之一,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宗教信仰和对山鬼的恐惧之情。诗中通过描写野庙的景象,反映了人们为祈福祭神的虔诚心态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首句“中国浮图盛,祈禳渐不过。”表明中国社会充满了各种祭祀和宗教仪式,人们渐渐明白祈福也不一定能如愿以偿。这句话中的“浮图”指的是祭祀的仪式和图像,而“祈禳”则是祈祷和祭祀的意思。
接着诗人写道“吾民非独困,山鬼恨尤多。”这句话表达了人们的不幸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还包括自然灾害。诗人提到了“山鬼”,暗示了山林中的神秘力量,可能是自然灾害的象征。这种对山鬼的恐惧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无奈和畏惧,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述宗教信仰和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精神状态。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黄庶写的《和刘卿材十咏 》系列:

本文作者黄庶介绍:🔈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後历一府三州,皆爲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後随晏殊重幕长安。皇佑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於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爲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佑三年,卒於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着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爲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 查看更多>>

黄庶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