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ān yīn xiàng zàn èr shǒu qí yī
观音像赞二首 其一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释清远 (shì qīng yuǎn)

旷大劫来离衆苦,心心永断诸分别。
闻处真闻实不闻,说时虽说常无说。
法身普现凡圣等,耳根采听音声绝。
娑婆最有大因缘,一念清凉除恼热。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kuàng dà jié lái lí zhòng kǔ , xīn xīn yǒng duàn zhū fēn bié 。
wén chù zhēn wén shí bù wén , shuō shí suī shuō cháng wú shuō 。
fǎ shēn pǔ xiàn fán shèng děng , ěr gēn cǎi tīng yīn shēng jué 。
suō pó zuì yǒu dà yīn yuán , yī niàn qīng liáng chú nǎo rè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旷大劫来离众苦,心心永断诸分别。
闻处真闻实不闻,说时虽说常无说。
法身普现凡圣等,耳根采听音声绝。
娑婆最有大因缘,一念清凉除恼热。
全文总结:此段古文表达了超越世俗烦恼的境界,离开一切苦恼,心灵永远不再分别。真正的境界无法通过言语描述,即使说出来也难以完全理解。普遍的法身存在于凡圣之间,而通过耳根听闻的音声是无法达到的。在娑婆世界,最重要的是一念清凉,它能消除所有的恼热。

赏析:这首诗是释清远创作的观音像赞之一,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赞美和敬仰。诗中通过深刻的佛教思想表达了对解脱和超越世俗烦恼的向往,以及对观音菩萨普渡众生的信仰。
首先,诗人提到“旷大劫来离众苦”,表明了修行者经历了漫长的劫数,终于远离了尘世的苦恼,心境得以净化。他强调“心心永断诸分别”,意味着修行的目的是要超越一切分别和界限,达到心灵的解脱。
诗中还表现出一种对真理的追求,诗句“闻处真闻实不闻,说时虽说常无说”传达了一个思考的层面。这里的真理不是可以言说的,而是需要通过内心的体悟来领悟。
接着,诗人提到“法身普现凡圣等”,表达了观音菩萨的法身可以普及到凡夫圣者等所有众生之中,以消除烦恼。这体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普度众生的愿望。
最后,诗人强调“娑婆最有大因缘”,表明在纷繁的世界中,修行者只需一念清凉,即可除去烦恼之热,这又一次强调了修行的目的和观音菩萨的加持。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释清远写的《观音像赞二首》系列:

本文作者释清远介绍:🔈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後隠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隠蒋山之东堂。爲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谿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清远诗,以《古尊宿语录》卷三○中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同书卷三四中的《颂古》编爲第二卷,同书卷三一语录中散见各处者及见於他书者辑爲第三卷。 查看更多>>

释清远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