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ū shú zá yǒng gū shú xī
姑熟杂咏 姑熟溪 🔈

朝代:唐 (táng)    作者: 李赤 (lǐ chì)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击檝怕鸥惊,垂竿待鱼食。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

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ài cǐ xī shuǐ xián , chéng liú xīng wú jí 。
jī jí pà ōu jīng , chuí gān dài yú shí 。
bō fān xiǎo xiá yǐng , àn dié chūn shān sè 。
hé chù huàn shā rén , hóng yán wèi xiāng shí 。

咏物 组诗

姑熟雜詠 姑熟溪

—— 李赤

愛此溪水閑,乘流興無極。
擊檝怕鷗驚,垂竿待魚食。
波翻曉霞影,岸疊春山色。
何處浣紗人,紅顏未相識。

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ài cǐ xī shuǐ xián , chéng liú xīng wú jí 。
jī jí pà ōu jīng , chuí gān dài yú shí 。
bō fān xiǎo xiá yǐng , àn dié chūn shān sè 。
hé chù huàn shā rén , hóng yán wèi xiāng shí 。

繁体原文 收起原文 韵律对照 收起韵律 注音对照 收起注音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注释:

⑴《太平寰宇记》:姑孰溪,在太平州当涂县南二里。姑熟(姑孰),即古县名。此水经县市中过,故溪即因地以名之也。《江南通志》:姑熟溪,在太平府当涂县南二里,一名姑浦,合丹阳东南之余水,及诸港来会,过宝积山入大江。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姑熟溪,水色绀碧,与河流不相杂。陆放翁《入蜀记》:姑熟溪,土人但谓之姑溪,水色正绿,而澄澈如镜,纤鳞往来可数。溪南皆渔家,景物幽奇。
⑵《元和郡县志》:丹阳湖,在宣州当涂县东南七十九里,周围三百余里,与溧水县分湖为界。《六朝事迹》:丹阳湖,图经云:在溧水县西八十里,与太平州当徐县分界。唐李白尝游此湖,酷爱其景,乃张帆载酒,纵意往来而作诗曰“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云云。《太平府志》:丹阳湖在府城东南,跨多福、黄池、积善、湖阳等乡,徽池、宁国、广德诸州之水汇之,与江宁之高淳、溧水,皆以湖心为界。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太平之巨浸也。
⑶《太平寰宇记》:青山,在太平州当涂县东三十五里。齐宣城太守谢朓筑室及池于山南,其宅阶址尚存,路南砖井二口。天宝十二年改为谢公山。《江南通志》:谢朓宅,在太平府东南青山之椒,南齐谢朓守宣城时建别宅于此,今为保和庵。路旁有井,名谢公井。陆放翁《入蜀记》:青山南小市有谢玄晖故宅基,今为汤氏所居,南望平野极目,而环宅皆流泉、奇石、青林、文筱,真佳处也。由宅后登山,路极险巇。凡三四里许,至一庵,庵前有小池曰谢公池,水味甘冷,虽盛夏不竭。
⑷《方舆胜览》:凌歊台,在太平州城北黄山上。宋武帝南游,尝登此台,乃建离宫焉。《江南通志》:凌歊台,在太平府当涂县黄山,有石如案,高可五尺,顶平而圆,宋武帝建宫避暑处。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出北门五里余,登凌歊台,台在黄山上,本不高,而望甚远。西南即青山,却顾采石、天门及溧阳、和州诸山,皆在目中。
⑸王筠诗:“开窗延叠嶂。”
⑹丘希范《与陈伯之书》:“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谢瞻诗:“夕阴暖平陆。”《尔雅》:“大野曰平,高平曰陆。” 
⑺《一统志》:桓公井,在太平府城东五里白纻山,晋桓温所凿。
⑻按《广韵》:湛,与沉同,音皆直深切。兼引《汉书》“从俗浮湛’句于“湛”字下,盖“沉”、“湛”古通用也。
⑼《艺文类聚》:《丹阳记》曰:江宁县南四十里有慈母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王褒《洞萧赋》所称,即此竹也。其竹圆致,异于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干见珍。故历代常给乐府,俗呼为鼓吹山。李善《文选注》:《江图》曰:慈母山,此山竹作箫笛,有妙声。《太平府志》:慈姥山,在当涂县北四十里,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估舟尝依此以避。其山产竹,圆体而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
⑽龙吟,用马融《笛赋》中语。凤曲,用箫史事。
⑾《晋书》:顾悦之曰:“蒲柳常质,望秋先零。”蒲柳,今之水杨也。
其叶易凋落。
⑿《太平寰宇记》:望夫山,在太平州当涂县北四十七里。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其山临江,周围五十里,高一百丈。
⒀《广韵》:颙,仰也。
⒁《江南通志》:牛渚山,在太平府城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矶,曰牛渚矶,与采石矶相属,亦名燃犀浦。晋温峤燃犀照水族于此。《太平府志》:牛渚矶,在当涂县采石山下,江漘有石柱高丈许,突兀峭壁间,相传古有金牛见此,故名。《后汉志》丹阳疆域独称“南有牛渚”,孙吴、东晋每宿重兵其地。
⒂《韵会》:“洑,水洄也。”
⒃《异苑》: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其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车马,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
⒄《方舆胜览》:灵墟山,在当涂县南十里。《一统志》:灵墟山,在太平府城东北三十五里,世传丁令威学道飞升于此山椒,坛址犹在。山有洞,后有井,大旱不竭。
⒅《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敌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江南通志》:丁令威,辽东人、为泾县令、游姑熟,乐灵墟山泉石幽秀,炼丹于此。丹成,翔虚去。
⒆《抱朴子》:第一之丹名曰丹华,第二之丹名曰神符,第三之丹名曰神丹,第四之丹名曰还丹,第五之丹名曰饵丹,第六之丹名曰炼丹,第七之丹名曰柔丹,第八之丹名曰伏丹,第九之丹名曰寒丹。凡服九丹,欲升天则去,欲且止人间亦任意,皆能出入无间,不可得而害之矣。
⒇《太平寰宇记》:天门山,在太平州当涂县西南三十里。有二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天门,按《郡国志》云:天门山,亦名蛾眉山,楚获吴艅艎于此。两山相对,时人呼为东梁山、西梁山。《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宋孝武诏曰:梁山层岫云峙,流同海岳,天表象魏,以旌国形,仍以二山立阙,故曰“天门”焉。《太平府志》:天门山,在郡西南三十里,亦称东梁山,与和州西梁山夹大江对峙,自江中远望,色如横黛,修妩静好,宛宛不异蛾眉,故又名蛾眉山。

赏析:这首古诗《姑熟杂咏 姑熟溪》由唐代诗人李赤创作,以描写一幅宁静优美的溪水景象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在此处乘流而游的愉悦之情。
诗中以清新的溪水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在溪水上的愉悦之情。首句“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宁静的溪水的热爱,乘流而游让他的心情无比畅快,仿佛没有尽头。这里“乘流兴无极”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心态,溪水的流动与他的情感愈发契合。
接下来的两句“击檝怕鸥惊,垂竿待鱼食。”进一步勾画了诗人的乘舟垂钓的场景。击檝是指用桨划舟,但诗中使用“怕鸥惊”这个表达,似乎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一丝恬静和小心翼翼,生怕打扰到了周围的自然。而“垂竿待鱼食”则展现了诗人的耐心和宁静,他在等待着鱼儿上钩,将这一时刻描绘得充满了宁静与期待。
后两句“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增添了诗意。溪水波光粼粼,晓霞映照其上,山岸相互叠映,勾勒出一幅宛如仙境的画面。最后两句则突出了诗人对红颜的向往,虽然置身于如诗如画的自然之中,但他似乎仍然渴望着一段美丽的邂逅。
整首诗以溪水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宁静与美的愿望,以及对爱情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将这一愿望生动地展现出来。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李赤写的《姑熟杂咏 》系列:

本文作者李赤介绍:🔈

李赤,吴郡举子,尝自比李白,故名赤。诗十首。 查看更多>>

李赤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