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shān lǎo zhù sān fēng sì qí èr
送山老住三峰寺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朱松 (zhū sōng)

鉢中忽见三峯影,便觉市廛尘涴人。
寄语阶前石池水,老夫衰发已盈巾。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bō zhōng hū jiàn sān fēng yǐng , biàn jué shì chán chén wò rén 。
jì yǔ jiē qián shí chí shuǐ , lǎo fū shuāi fā yǐ yíng jī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鉢中忽见三峯影,便觉市廛尘涴人。
在小碗中突然看到三座山峰的倒影,便觉得市场和街头尘土扑面而来,人们熙攘而行。
寄语阶前石池水,老夫衰发已盈巾。
寄语阶梯前的石池水,老者的头发已经稀疏,盈满了巾帼。

总结:

诗人突然在一个小碗里看到三座山峰的倒影,让他感慨人世繁华喧嚣。最后,他站在阶梯前的石池旁,看着水中自己衰老的倒影,感叹岁月的流逝,头发已渐渐凋零。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蹉跎的深切感叹。

《送山老住三峰寺 其二》是朱松的一首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老的送别和思念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变迁。
诗中的第一句“鉢中忽见三峯影”,描述了山老突然看到了三座山峰的倒影,这个景象可能让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这里的“鉢中”可以理解为山老的心境,他内心的感慨和回忆在这一刻涌现出来。
第二句“便觉市廛尘涴人”,通过“市廛”的忙碌和“尘涴人”的疲惫来对比山中的宁静,强调了山老选择居住在山中的决心和追求。他不愿被城市的喧嚣所困扰,而更喜欢山野的宁静。
第三句“寄语阶前石池水”,诗人似乎在寄语山老留在山中,希望他可以继续享受山水之美。石池水清澈宁静,与前文的山峰和宁静形成对比,强调了山水之间的和谐。
最后一句“老夫衰发已盈巾”表达了山老年事已高,头发已经变得稀疏的事实。这句话加强了诗中的岁月流转和生命逝去的主题,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山老的敬重之情。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朱松写的《送山老住三峰寺》系列:

本文作者朱松介绍:🔈

朱松(一○九七~一一四三),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熹父。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同上舍出身,授建州政和尉,调南剑州尤溪尉,监泉州石井镇。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除秘书省正字,累迁承议郎。十年,因反对和议忤秦桧,出知饶州,未就,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三年卒。有《韦斋集》十二卷,外集十卷,外集已佚。事见本集卷首行状、《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 朱松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弘治邝璠刊《韦斋集》爲底本。校以清康熙程嵦刊本(简称程本)、雍正朱玉刊本(简称玉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郑镳抄本(简称郑本,藏南京图书馆),并参校《石仓历代诗选》(简称诗选)、《宋诗钞》及补... 查看更多>>

朱松的诗:

朱松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