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shí èr shǒu qí sì
偈十二首 其四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释本才 (shì běn cái)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拂子朝到西天,暮归唐土。
也无佛,也无祖,夜半日输正当午。
露柱灯笼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èr yóu yī yǒu , yī yì mò shǒu 。
fú zǐ cháo dào xī tiān , mù guī táng tǔ 。
yě wú fó , yě wú zǔ , yè bàn rì shū zhèng dāng wǔ 。
lù zhù dēng lóng

偈十二首 其四

—— 釋本才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拂子朝到西天,暮歸唐土。
也無佛,也無祖,夜半日輸正當午。
露柱燈籠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èr yóu yī yǒu , yī yì mò shǒu 。
fú zǐ cháo dào xī tiān , mù guī táng tǔ 。
yě wú fó , yě wú zǔ , yè bàn rì shū zhèng dāng wǔ 。
lù zhù dēng lóng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两者相生相克,一者也无法长久保持。
拂子朝向西天,傍晚回到唐土。
无所谓佛法传承,也无所谓先祖渊源,夜半时日影正好中午。
露水滴在柱上,灯笼挂在空中。
全文总结: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哲理观念,暗示着事物的变化和轮回。其中,"二由一有,一亦莫守"表明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者无法永久保持。接着,"拂子朝到西天,暮归唐土"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拂子在白天向西方伸展,在傍晚则返回唐土的景象,强调了万物的运行和变化。接下来的句子"也无佛,也无祖,夜半日输正当午"则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超越,认为佛法和祖先并非万物的唯一根源。最后一句"露柱灯笼"以简洁的形象描绘了自然景象,暗示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强调了宇宙的变化和循环,敦促人们超越传统观念,认识到万物的多样性和无常性。

《偈十二首 其四》赏析:
这首诗是释本才创作的,探讨了佛法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同时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整首诗围绕着“二由一有”这个主题展开,表达了诗人对佛法思想的理解。
首句“二由一有,一亦莫守”,反映了佛法的核心概念之一——无我。诗人告诫人们不要执著于二分对立的观念,因为在佛法看来,一切事物都没有永恒的自我存在,一切都是相对的。
接着,诗人以“拂子朝到西天,暮归唐土”来形容时间的流转,暗示了生死轮回的概念。这里的“西天”和“唐土”都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生命状态,而“拂子”则象征了佛法的教导,指引人们摆脱轮回。
在第三句“也无佛,也无祖,夜半日输正当午”,诗人强调了佛法的超越性质,佛法不受传统宗教或祖师的束缚,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夜半日输正当午”也表达了时间的相对性,暗示了超越时空的境界。
最后两句“露柱灯笼”则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简洁的语言增强了整首诗的意境。露水和灯笼都是短暂的存在,与佛法中对世界的观念相呼应,再次强调了无常的概念。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释本才写的《偈十二首》系列:

还为您找到 1 首名为《偈十二首 其四》的诗:

本文作者释本才介绍:🔈

释本才,号佛心,长溪(今福建霞浦)人。俗姓姚。住潭州上封寺。高宗绍兴间卒。爲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惟清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今录诗二十首。 查看更多>>

释本才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