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ōng shuō zài hé bìng qián shí wǔ piān zhé fù kè liù zhāng yòng zú qián piān zhī quē qí sān
公说再和并前十五篇辄复课六章用足前篇之阙 其三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颂 (sū sòng)

欲养蛟龙谩凿池,惟应道术两相知。
论年校德予惭老,强识多闻子可师。
监彼盈虚门若市,明于取舍智犹棋。
干时已副宽民诏,沈俊休吟咏史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yù yǎng jiāo lóng màn záo chí , wéi yìng dào shù liǎng xiāng zhī 。
lùn nián xiào dé yǔ cán lǎo , qiáng shí duō wén zǐ kě shī 。
jiān bǐ yíng xū mén ruò shì , míng yú qǔ shě zhì yóu qí 。
gān shí yǐ fù kuān mín zhào , shěn jùn xiū yín yǒng shǐ shī 。

动物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欲养蛟龙,妄然凿池,只有懂得道术的人才能明白。年岁增长,我检视自己的品德感到惭愧,但我努力学习,广博的知识可以成为年轻人的良师。观察世间的荣辱得失,就像在下棋时明晰地把握着取舍之道。治理国家就如同经营市场一样,需要明智地作出选择。在执政时,我已经充当了宽宏的君主,沈静的才子们不必再吟咏史诗了。



总结:

诗人自谦年岁已高,但他认为学识丰富的年轻人可成为他的良师。他提到治理国家就如同经营市场一样需要明智的选择,而自己已经以宽容的方式治理国家。他鼓励才子们不再吟咏史诗。整体而言,这首诗强调了学识、智慧和明智选择在治理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赏析:这首诗《公说再和并前十五篇辄复课六章用足前篇之阙 其三》是苏颂的作品,表现了对学问与智慧的追求,以及老者传道授业的思考。
首句“欲养蛟龙谩凿池”,通过“蛟龙”和“凿池”这两个象征性的元素,表达了作者追求博学多才的决心和勇气。他不怕困难,愿意去创造条件来培养自己的才华。这句中的“道术两相知”也强调了学问和实践的相辅相成。
接下来的两句“论年校德予惭老,强识多闻子可师”,表现了作者自谦之态度。他承认自己年岁已长,但对于学问和品德的追求永不停歇。同时,他也寄予了对年轻一代的期望,认为有志向的年轻人可以成为他的良师益友。
第四句“监彼盈虚门若市,明于取舍智犹棋”,强调了明智的抉择和决策在学问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作者将其比喻为下棋,表现了谨慎和智慧。
最后两句“干时已副宽民诏,沈俊休吟咏史诗”,提及了作者自己的成就。他曾经在政治和文学方面有所贡献,但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继续思考学问和智慧的追求。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颂写的《公说再和并前十五篇辄复课六章用足前篇之阙》系列:

本文作者苏颂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佑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佑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台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 查看更多>>

苏颂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