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á lǐ xī chún tún tián sān shǒu qí èr
答李希淳屯田三首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邵雍 (shào yōng)

竹间水际情怀好,月下风前意思多。
洛社过从无事日,非吾数辈更谁何。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zhú jiān shuǐ jì qíng huái hǎo , yuè xià fēng qián yì sī duō 。
luò shè guò cóng wú shì rì , fēi wú shù bèi gèng shuí hé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竹林之间,水面波光粼粼,引发我心中的情愫,美好无比。在明月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前,心中的意境千变万化。

洛社经过的日子总是平静无事,没有什么烦扰。不是我个人的几天,而是数代人都是如此。那么,除了我之外,还有谁能体会这种境况呢?



总结:

作者身处竹林之间,感受到水面波光与月光微风所带来的美好情怀。而洛社的平静无事的日子,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经历,而是历经了多代人的平静。诗意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平静生活的赞叹,以及对共同体和历史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是邵雍的《答李希淳屯田三首 其二》。诗人以竹林、水边、月夜、微风等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首先,诗人以竹间水边的景象作为开篇,将自然环境描绘得生动而宁静。竹林的幽静和水边的清幽,为诗中的情感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舞台。这个场景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表现心境的宁静和深远。
诗中的月夜和微风进一步增添了诗的意境。月光洒在竹林间,微风轻拂,使得情感愈发丰富。月夜常常被视为抒发感情的背景,而微风则增加了一种柔和的氛围。
最后两句诗中,诗人提到“洛社过从无事日”,表现了自己的淡泊之情。这里的“洛社”可能指的是洛阳的社稷祠庙,意味着世俗的繁忙和纷扰与诗人无关。他认为这种清静的生活方式胜过世俗的繁忙,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
标签: 写景、抒情、咏物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邵雍写的《答李希淳屯田三首》系列:

本文作者邵雍介绍:🔈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佑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 查看更多>>

邵雍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