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àng lú shān èr shǒu qí yī
望庐山二首 其一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郭祥正 (guō xiáng zhèng)

西山行彻见羌庐,碧玉棱棱奠一区。
南去北来头白尽,不知五老鬓斑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xī shān xíng chè jiàn qiāng lú , bì yù léng léng diàn yī qū 。
nán qù běi lái tou bái jìn , bù zhī wǔ lǎo bìn bān wú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走遍西山,我见到了羌族的房屋,形状如碧玉一样明晰,整齐有序,铺设在一片区域上。

南边去,北边来,我的头发已经全部变白,不知五位长者的胡须是否有斑白之色。



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走遍西山,观赏羌族的房屋,形容其建筑美丽壮观,宛如碧玉一般。诗人自觉岁月匆匆,头发已经全白,而不知五位长者是否也已经有白发斑白的迹象。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抒发了岁月易逝的主题,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无情。

赏析:这首《望庐山二首 其一》是郭祥正创作的一首古诗,描写了作者对庐山的美景以及时光的流逝感叹。下面进行详细赏析:
诗中第一句“西山行彻见羌庐”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视角所在,他站在西山,眺望遥远的羌庐山脉。使用了“西山”和“羌庐”这两个地名,增加了诗中的地域感,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这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之中。
接着诗人用“碧玉棱棱奠一区”来形容远处的庐山,用“碧玉”形容山的色彩,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青翠美丽。而“棱棱奠一区”则暗示庐山的山势高峻,使其更具立体感。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庐山的壮丽和优美。
然后诗人写到“南去北来头白尽”,这句话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作者从南方来到这里,又回到北方,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头发已经斑白。这里融入了人生的感慨,表现出岁月的无情。
最后一句“不知五老鬓斑无”则引入了“五老”,暗示了庐山的神秘和历史,以及五老岳的崇高地位。而“鬓斑”则暗示了时光的飞逝,再次点出了时间的无情和不可逆转。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郭祥正写的《望庐山二首》系列:

本文作者郭祥正介绍:🔈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生年据本集卷二○《癸酉除夜呈邻舍刘秀才》“六十明朝是”推算),字功父(甫),自号醉吟居士,谢公山人、漳南浪士,当涂(今属安徽)人。据本集推知,约举仁宗皇佑五年(一○五三)进士,爲德化尉。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权邵州防御判官。六年,爲太子中舍,与江东路家便差遣,爲桐城令。後任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未几弃官隐姑孰青山。元丰四年(一○八一)前後,通判汀州。五年,摄守漳州。七年,因事勒停。哲宗元佑三年(一○八八),起知端州。四年,致仕。卒年七十九(明嘉靖《太平府志》卷六)。祥正诗格俊逸似李白,同时人梅尧臣誉之爲“真太白後身”。有《青山集》三十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郭... 查看更多>>

郭祥正的诗:

郭祥正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