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封国号秦”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恩封国号秦”出自哪首诗?

答案:恩封国号秦”出自: 宋代 晁补之 《秦国夫人挽辞安门下母二首 其二》,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ēn fēng guó hào qín ,诗句平仄: 平平仄仄平

问题2:“恩封国号秦”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恩封国号秦”的上一句是: 吉卜郊连浚 , 诗句拼音为: jí bǔ jiāo lián jùn ,诗句平仄: 平平仄仄平

问题3:“恩封国号秦”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恩封国号秦”的下一句是: 桓碑空复古 , 诗句拼音为: huán bēi kōng fù gǔ ,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恩封国号秦”全诗

秦国夫人挽辞安门下母二首 其二 (qín guó fū rén wǎn cí ān mén xià mǔ èr shǒu qí èr)

朝代:宋    作者: 晁补之

城南塞冠盖,哀挽送何人。
吉卜郊连浚,恩封国号秦
桓碑空复古,蒿里不知春。
应夺居庐念,朝廷伫弼臣。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chéng nán sāi guān gài , āi wǎn sòng hé rén 。
jí bǔ jiāo lián jùn , ēn fēng guó hào qín 。
huán bēi kōng fù gǔ , hāo lǐ bù zhī chūn 。
yìng duó jū lú niàn , cháo tíng zhù bì chén 。

“恩封国号秦”繁体原文

秦國夫人挽辭安門下母二首 其二

城南塞冠蓋,哀挽送何人。
吉卜郊連浚,恩封國號秦。
桓碑空復古,蒿里不知春。
應奪居廬念,朝廷佇弼臣。

“恩封国号秦”韵律对照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城南塞冠盖,哀挽送何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吉卜郊连浚,恩封国号秦。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桓碑空复古,蒿里不知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应夺居庐念,朝廷伫弼臣。

“恩封国号秦”全诗注音

chéng nán sāi guān gài , āi wǎn sòng hé rén 。

城南塞冠盖,哀挽送何人。

jí bǔ jiāo lián jùn , ēn fēng guó hào qín 。

吉卜郊连浚,恩封国号秦。

huán bēi kōng fù gǔ , hāo lǐ bù zhī chūn 。

桓碑空复古,蒿里不知春。

yìng duó jū lú niàn , cháo tíng zhù bì chén 。

应夺居庐念,朝廷伫弼臣。

“恩封国号秦”全诗翻译

译文:
城南的大道上排满了车马,高高的帐篷遮挡着天空,人们悲伤地送行着谁呢?
吉卜郊和连浚这两位贤臣,因为得到皇帝的恩宠,被封为了秦国的爵位。
桓碑虽然高耸,但已经没有了过去的荣光,而蒿里的春天似乎还未到来。
我们应该夺回失去的家园,思念故土,只有朝廷才能给予我们帮助,所以我们要忠诚地侍奉君主。
全文总结:本文描写了城南的大道上人们为谁哀悼送行的场景,提到了两位贤臣吉卜郊和连浚因受到皇帝的恩宠而被封为秦国爵位,还谈及了高耸的桓碑的辉煌过去和蒿里春天未至的情景,最后表达了对家园的思念和忠诚侍奉朝廷的决心。

“恩封国号秦”总结赏析

赏析:
晁补之的《秦国夫人挽辞安门下母二首 其二》写了秦国夫人在送别亲人时的愁苦之情。首句“城南塞冠盖,哀挽送何人。”表现出她对别离之人的哀愁和离故土的伤感。接着描述了乡里的景象,“吉卜郊连浚,恩封国号秦。”展示了离别的不舍和对祖国的忧虑。继而描绘了历史的沧桑,“桓碑空复古,蒿里不知春。”表现了时光流转,历史的变迁,以及岁月无情。最后两句“应夺居庐念,朝廷伫弼臣。”则表达了她对家园和朝廷的思念与牵挂。
标签: 哀怨、离别、时代变迁

“恩封国号秦”诗句作者晁补之介绍: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佑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复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於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更多...

“恩封国号秦”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