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 líng sān shǒu qí èr
金陵三首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梅尧臣 (méi yáo chén)

金陵逢晓雪,撩乱逗云来。
已失乌衣巷,还成白玉台。
山盘犹隠见,江转似昭回。
一听高楼笛,依稀认落梅。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jīn líng féng xiǎo xuě , liáo luàn dòu yún lái 。
yǐ shī wū yī xiàng , huán chéng bái yù tái 。
shān pán yóu yǐn jiàn , jiāng zhuǎn sì zhāo huí 。
yī tīng gāo lóu dí , yī xī rèn luò méi 。

金陵三首 其二

—— 梅堯臣

金陵逢曉雪,撩亂逗雲來。
已失烏衣巷,還成白玉臺。
山盤猶隠見,江轉似昭回。
一聽高樓笛,依稀認落梅。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jīn líng féng xiǎo xuě , liáo luàn dòu yún lái 。
yǐ shī wū yī xiàng , huán chéng bái yù tái 。
shān pán yóu yǐn jiàn , jiāng zhuǎn sì zhāo huí 。
yī tīng gāo lóu dí , yī xī rèn luò méi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金陵遇见了晨曦下的雪花,飞扬而动,仿佛在嬉戏与云间。
曾经失去的乌衣巷,如今变成了洁白的玉台。
山路蜿蜒盘旋,仍隐约可见;江水转回,宛如昭示着回归的路途。
听到高楼上吹奏的笛声,仿佛又回忆起那曾经熟悉的落梅声。

全诗以描述金陵(即南京)晨曦下的雪景为主题。诗人通过描绘雪花飞扬、云间飘荡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对这美丽景色的赞叹和陶醉。接着,诗人用“已失乌衣巷,还成白玉台”的形象化表达,表明时光流转,过去的乌衣巷已经不在,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洁白的玉台,寓意着一种转变和变迁。

接下来,诗人用“山盘犹隐见,江转似昭回”的描写,描述着山路的蜿蜒盘旋和江水的转回,这也许是在提醒人们回归本心,回到最初的起点。最后,诗人听到高楼上笛声的吹奏,似乎勾起了对过往时光的回忆,让他联想起曾经熟悉的落梅声。

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过去和现在的感慨和思索。同时,诗中运用了寓意的手法,使得诗意更为深远。

赏析:这首诗《金陵三首 其二》是梅尧臣的作品,通过描写金陵冬日清晨的雪景,表达了诗人对故地的深情怀念之情。
首句“金陵逢晓雪,撩乱逗云来。”以“逢晓雪”开篇,勾勒出一个安静而祥和的早晨场景。雪花飘落,如同云朵在天空中翻滚,这种景象给人以宁静和清新之感。
接着诗人写道“已失乌衣巷,还成白玉台。”这句表达了时间的流转,乌衣巷和白玉台已然改变,但也凸显了历史与记忆的联系,将故地与现在相连接。
“山盘犹隐见,江转似昭回。”这两句通过描绘金陵的地貌特征,山峦环绕,江水蜿蜒,增加了诗中的景色感受,同时也暗示了作者的心情,或许是在怀念过去的岁月。
最后两句“一听高楼笛,依稀认落梅。”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高楼上吹来的笛声,这是一种怀旧的情感象征,使人不禁回想起曾经的美好时光,同时“落梅”也可能寓意着岁月的流逝和离别之情。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梅尧臣写的《金陵三首》系列:

本文作者梅尧臣介绍:🔈

本卷作于皇佑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冲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查看更多>>

梅尧臣的诗:

梅尧臣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