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ù xiàng guó yǐng gōng wǎn gē cí sān shǒu qí sān
故相国颍公挽歌辞三首 其三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司马光 (sī mǎ guāng)

沧波与邓林,鱼鸟久飞沉。
一旦成陈迹,何人识寸心。
高山亡景行,流水失知音。
泪尽离东阁,归来破故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cāng bō yǔ dèng lín , yú niǎo jiǔ fēi chén 。
yī dàn chéng chén jì , hé rén shí cùn xīn 。
gāo shān wáng jǐng xíng , liú shuǐ shī zhī yīn 。
lèi jìn lí dōng gé , guī lái pò gù qí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沧波与邓林,鱼鸟久飞沉。
沧波与邓林,指代两个地方或景物,鱼和鸟儿长久地在其中飞翔和栖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逝。

一旦成陈迹,何人识寸心。
一旦成为过去的痕迹,有谁能真正理解我的内心。

高山亡景行,流水失知音。
高山上景色渐渐消失,行走其中的人们渐渐减少;流水流淌,而能理解它的音乐的人却逐渐失去了。

泪尽离东阁,归来破故琴。
泪水流尽后离开了东阁(东阁可能指离别的地方),回到家中却发现故乡的琴已经破损。



总结:

此诗通过描绘沧波与邓林、鱼鸟、高山和流水等景物的消逝和变化,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岁月更迭中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于离别和变故的感叹。

赏析:: 这是司马光创作的《故相国颍公挽歌辞三首 其三》中的一节,表达了深沉的离愁别绪和时光流转的感慨。诗中作者以沧波与邓林、鱼鸟飞沉为象征,描绘了岁月的无情推移,以及人事的变迁。第一句中的沧波与邓林,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沧桑。而鱼鸟久飞沉,则表达了人事如潮水,经年累月的变迁。
在第二句中,作者提到一旦成陈迹,何人识寸心,表现出了他对于时光荏苒的感叹,以及在岁月中人心难测的忧虑。高山亡景行,流水失知音,再次强调了时间的流逝,景物的更迭,以及友情的难觅。
最后两句中的泪尽离东阁,归来破故琴,充满了离别之情,归来却发现一切早已改变,老友离世,琴弦已断。这些情感都通过抒发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和友情逝去的深切忧虑。
标签: 伤感、时光、离别、友情。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司马光写的《故相国颍公挽歌辞三首》系列:

本文作者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景佑五年(一○三八)进士。初仕苏州签判。父死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一○四六),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後受庞籍辟爲并州通判。召还爲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爲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熙宁三年(一○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六年,以端明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佑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赠温国公,谥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着多种。事见《东坡全集... 查看更多>>

司马光的诗:

司马光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