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ò shān bā yǒng zōng jiào yuàn
破山八咏 宗教院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刘拯 (liú zhěng)

妙义传天台,迷云净如扫。
初终虽五时,修短自三草。
结隐非此峰,获藏亦珍宝。
秋来月正圆,独照松已老。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

miào yì chuán tiān tāi , mí yún jìng rú sǎo 。
chū zhōng suī wǔ shí , xiū duǎn zì sān cǎo 。
jié yǐn fēi cǐ fēng , huò cáng yì zhēn bǎo 。
qiū lái yuè zhèng yuán , dú zhào sōng yǐ lǎo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妙义传承自天台,智慧如昭彰的阳光,能洞悉疑惑如风中的云雾。
始终虽然有五个时节,但修行的长短却如同三种植物的生长速度。
结庐隐匿之地并不是这座高峰,获得珍宝的所在也不局限于藏宝库。
秋天来临,明亮的圆月照耀下,独自照亮着已经苍老的松树。



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妙义传承自天台的教义,以及修行的境界。作者通过自然景物,如云雾、植物、高峰、月亮和松树,隐喻着修行者的智慧和领悟。修行之路虽然有始有终,但修行者应该不断地进步,如同植物在不同时节有不同的生长速度。隐喻修行者不局限于特定的地点或方法,而是能够在任何情况下获得珍贵的体悟。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

赏析:这首诗《破山八咏 宗教院》表现了诗人对宗教院的赞美和思考。诗人以妙义传天台,迷云净如扫的描写,将宗教院描绘成一个灵性高远的地方,仿佛云雾被拂去,一切都显得纯净。
诗中提到“初终虽五时,修短自三草”,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强调修行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对时间的思考,诗人在宗教院中寻找永恒的价值。
接下来的句子“结隐非此峰,获藏亦珍宝”则突出了宗教院作为一种隐逸之地,隐藏了珍贵的宝藏,这里的宝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层面的。
最后两句“秋来月正圆,独照松已老”则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季节更迭和岁月流逝。月圆象征着圆满和圆融,而老去的松树则象征着时间的不可逆转。这里,诗人似乎在暗示修行和信仰能够超越时间和生命的限制,达到一种永恒的境界。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刘拯写的《破山八咏 》系列:

本文作者刘拯介绍:🔈

刘拯,字彦修,宣州南陵(今属安徽)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清光绪《安徽通志》卷一五四)。元丰二年(一○七九)知常熟县,六年,爲监察御史。八年,爲江东、淮西转运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三三八、三六二)。提点广西刑狱(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九)。哲宗绍圣初,进右正言。元符二年(一○九九)权礼部侍郎,迁给事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七)。徽宗立,黜知濠州,改广州。召爲吏部侍郎,以失蔡京意,罢知蕲州、润州。大观四年(一一一○)复以吏部尚书召(《嘉定镇江志》卷一五),旋出知同州,削职提举鸿庆宫,卒。着《濠上摭遗》一卷(《宋史·艺文志》),已佚。《宋史》卷三五六有传。今录诗十一首。 查看更多>>

刘拯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