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ì yùn téng dài fū sān shǒu xuě làng shí qí èr
次韵滕大夫三首 雪浪石 其二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苏轼 (sū shì)

我顷三章乞越州,欲寻万壑看交流。
且凭造物开山骨,已见天吴出浪头。
履道凿池虽可致,玉川卷地若为收。
洛阳泉石今谁主,莫学痴人李与牛。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wǒ qǐng sān zhāng qǐ yuè zhōu , yù xún wàn hè kàn jiāo liú 。
qiě píng zào wù kāi shān gǔ , yǐ jiàn tiān wú chū làng tou 。
lǚ dào záo chí suī kě zhì , yù chuān juàn dì ruò wèi shōu 。
luò yáng quán shí jīn shuí zhǔ , mò xué chī rén lǐ yǔ niú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我曾经走过三章地,请求过越州,希望寻找许多山谷,体验不同地方之间的交流。
暂时依靠造物的安排来开辟山峦,已经看到了天吴的浪头。
虽然修筑道路挖掘池塘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要像收集玉川一样,将地势卷起来却难以实现。
现在洛阳的泉水与石头由谁主宰,无法得知,不要学痴人李白与牛渚之类。




总结:

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行程计划,他打算前往越州观赏山川的壮美并体验各地之间的交流。同时,他也反思了人力有限,不能够随意改变自然地貌。最后,他提到了洛阳的泉水和石头的归属问题,并警示读者不要效仿痴人李白与牛渚。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创作的《次韵滕大夫三首 雪浪石 其二》之一,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在第一节中,诗人表达了他渴望游览越州山水的愿望。他希望能够穿越崇山峻岭,欣赏到山水之间的美丽景色。这里的"万壑"暗示着越州山脉的壮丽和复杂。这一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对冒险的渴望。
在第二节中,诗人强调了大自然的神奇和鬼斧神工。他说自然已经创造了壮丽的山川,如今只需要按照造物主的安排去欣赏它们。这里的"已见天吴出浪头"描述了山川之壮丽和浪涛之奔腾,给人以壮观之感。
第三节中,诗人提到了履道凿池和玉川的场景,这里强调了人类努力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也暗示了自然之美难以被完全收纳。最后两句"洛阳泉石今谁主,莫学痴人李与牛"警示人们不要过于妄自菲薄,要尊重自然的力量,不要贪图过分的改变。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苏轼写的《次韵滕大夫三首 雪浪石》系列:

本文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 查看更多>>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词:

  • 水龙吟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

  • 水龙吟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

  •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

  • 水龙吟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

  • 满庭芳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

  • 满庭芳

    香雕盘,寒生冰箸,画堂别是风光。主人...

  •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事...

  • 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

  • 满庭芳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

  • 水调歌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

  • 苏轼宋词全集>>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