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全宋诗 >诗词名句 > 题花山寺壁 > 寺里山因花得名

“寺里山因花得名”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寺里山因花得名”出自哪首诗?

答案:寺里山因花得名”出自: 宋代 苏舜钦 《题花山寺壁》,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sì lǐ shān yīn huā dé míng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问题2:“寺里山因花得名”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上一句,“寺里山因花得名”已经是第一句了。

问题3:“寺里山因花得名”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寺里山因花得名”的下一句是: 緐英不见草纵横 , 诗句拼音为: fán yīng bù jiàn cǎo zòng héng ,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寺里山因花得名”全诗

题花山寺壁 (tí huā shān sì bì)

朝代:宋    作者: 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緐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翦伐须勤力,花易调零草易生。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sì lǐ shān yīn huā dé míng , fán yīng bù jiàn cǎo zòng héng 。
zāi péi jiǎn fá xū qín lì , huā yì tiáo líng cǎo yì shēng 。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体原文

題花山寺壁

寺裏山因花得名,緐英不見草縱橫。
栽培翦伐須勤力,花易調零草易生。

“寺里山因花得名”韵律对照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寺里山因花得名,緐英不见草纵横。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栽培翦伐须勤力,花易调零草易生。

“寺里山因花得名”全诗注音

sì lǐ shān yīn huā dé míng , fán yīng bù jiàn cǎo zòng héng 。

寺里山因花得名,緐英不见草纵横。

zāi péi jiǎn fá xū qín lì , huā yì tiáo líng cǎo yì shēng 。

栽培翦伐须勤力,花易调零草易生。

“寺里山因花得名”全诗翻译

译文:
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注释:
(1)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
(2)繁英:繁花。
(3)草纵横:野草丛生。
(4)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
(5)勤力:勤奋努力。
(6)凋零:凋落衰败。


“寺里山因花得名”总结赏析

赏析: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激动,激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何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创作背景:

  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诗人被贬苏州之后,赋闲在家,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山寺”名不符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寺里山因花得名”诗句作者苏舜钦介绍:

苏舜钦(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自曾祖起移家开封(今属河南)。仁宗景佑二年(一○三五)进士(《隆平集》卷六),历任蒙城、长垣县令,入爲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时杜衍、富弼、范仲淹执政,主持“庆历新政”。苏舜钦爲杜衍婿,因进奏院祠神,以出售废纸公钱宴会,爲人所劾,以监守自盗罪削职爲民,闲居苏州。後复爲湖州长史,庆历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年四十一。有《苏学士文集》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二有传。 苏舜钦诗,以沈文倬点校《苏舜钦集》爲底本。沈氏点校本以清康熙中宋荦校定徐惇复刊印本爲底本,曾参校清黄丕烈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黄本)、陈乃乾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陈本)、清光绪中李星根等重编校刊十卷本(简称李本)、黄丕烈过录顾广圻校记(简称顾校)、陈乃乾过录钱泰吉校记(简称钱校)等。此次据《全宋诗》体例,对底本校语作若干删节、调整,并据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苏学士集》(简称四库本)予以补正。辑录所得集外诗,另编一卷更多...

“寺里山因花得名”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