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通归使”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巴蜀通归使”出自哪首诗?

答案:巴蜀通归使”出自: 宋代 陈师道 《寄外舅郭大夫二首 其一》,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bā shǔ tōng guī shǐ ,诗句平仄: 平仄平平仄

问题2:“巴蜀通归使”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上一句,“巴蜀通归使”已经是第一句了。

问题3:“巴蜀通归使”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巴蜀通归使”的下一句是: 妻孥且旧居 , 诗句拼音为: qī nú qiě jiù jū ,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巴蜀通归使”全诗

寄外舅郭大夫二首 其一 (jì wài jiù guō dài fū èr shǒu qí yī)

朝代:宋    作者: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ā shǔ tōng guī shǐ , qī nú qiě jiù jū 。
shēn zhī bào xiāo xī , bù rěn wèn hé rú 。
shēn jiàn hé fáng yuǎn , qíng qīn wèi kěn shū 。
gōng míng qī lǎo bìng , lèi jìn shù xíng shū 。

“巴蜀通归使”繁体原文

寄外舅郭大夫二首 其一

巴蜀通歸使,妻孥且舊居。
深知報消息,不忍問何如。
身健何妨遠,情親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淚盡數行書。

“巴蜀通归使”韵律对照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巴蜀通归使”全诗注音

bā shǔ tōng guī shǐ , qī nú qiě jiù jū 。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shēn zhī bào xiāo xī , bù rěn wèn hé rú 。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shēn jiàn hé fáng yuǎn , qíng qīn wèi kěn shū 。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gōng míng qī lǎo bìng , lèi jìn shù xíng shū 。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巴蜀通归使”全诗翻译

译文:
巴蜀之地的使者回来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依旧在故乡居住。他深知回报消息的重要性,却不忍心去询问具体情况。他身体健康,何妨远行;但对亲情却未有丝毫疏远之意。功名富贵欺骗了老年的疾病,他多次流泪写信,以表达内心的思念之情。
全文总结:文章描写了巴蜀地区的使者回乡后,他在妻子和孩子身旁,深知消息回报的重要,却不忍追问故人近况。他身体健康,对亲情不肯疏离,但功名富贵却使他无法回乡照料生病的老母亲,只能以书信表达思念之情。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亲情的深厚感情。

“巴蜀通归使”总结赏析

赏析::
这首诗《寄外舅郭大夫二首 其一》是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歌。诗人写道他的亲戚舅氏郭大夫作为巴蜀通归的使者,已经离开了故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舅氏的思念和关切之情。
首节写舅氏郭大夫离开巴蜀回归,诗人在外居住,回想起与舅氏在故乡的往事。这里通过"妻孥且旧居"的描写,表现了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接下来的几节表达了诗人对舅氏的担忧和关心。他深知郭大夫的任务是送消息,但因为担心舅氏的安危,他不忍心去问消息的来龙去脉,体现了深情厚意。
诗人表达了自己身体健康,但不因此而疏远舅氏,因为亲情深厚。这体现了家庭情感的珍贵,不因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减弱。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舅氏的关切,他担心舅氏在远行中可能会受到老年和疾病的困扰。他的功名已经欺骗了老年和病痛,泪水已经多次洒在写信的纸上,表现出了深深的牵挂和不舍之情。
标签:
亲情、离别、牵挂、思乡

“巴蜀通归使”诗句作者陈师道介绍: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後山居士,学者称後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佑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托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後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後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後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後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後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後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後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後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後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後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後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後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後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後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於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後。更多...

“巴蜀通归使”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