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境萧条却自然”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此境萧条却自然”出自哪首诗?

答案:此境萧条却自然”出自: 宋代 苏轼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 其二》,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cǐ jìng xiāo tiáo què zì rán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2:“此境萧条却自然”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此境萧条却自然”的上一句是: 长嫌钟鼓聒湖山 , 诗句拼音为:cháng xián zhōng gǔ guō hú shān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3:“此境萧条却自然”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此境萧条却自然”的下一句是: 乞食遶村真为饱 , 诗句拼音为: qǐ shí rào cūn zhēn wèi bǎo ,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此境萧条却自然”全诗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 其二 (shì rì sù shuǐ lù sì jì běi shān qīng shùn sēng èr shǒu qí èr)

朝代:宋    作者: 苏轼

长嫌钟鼓聒湖山,此境萧条却自然
乞食遶村真为饱,无言对客本非禅。
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
遥想後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cháng xián zhōng gǔ guō hú shān , cǐ jìng xiāo tiáo què zì rán 。
qǐ shí rào cūn zhēn wèi bǎo , wú yán duì kè běn fēi chán 。
pī zhēn mì lù chōng ní rù , xǐ zú guān mén tīng yǔ mián 。
yáo xiǎng hòu shēn qióng jiǎ dǎo , yè hán yìng sǒng zuò shī jiān 。

“此境萧条却自然”繁体原文

是日宿水陸寺寄北山清順僧二首 其二

長嫌鐘鼓聒湖山,此境蕭條却自然。
乞食遶村真爲飽,無言對客本非禪。
披榛覓路衝泥入,洗足關門聽雨眠。
遥想後身窮賈島,夜寒應聳作詩肩。

“此境萧条却自然”韵律对照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长嫌钟鼓聒湖山,此境萧条却自然。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乞食遶村真为饱,无言对客本非禅。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遥想後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此境萧条却自然”全诗注音

cháng xián zhōng gǔ guō hú shān , cǐ jìng xiāo tiáo què zì rán 。

长嫌钟鼓聒湖山,此境萧条却自然。

qǐ shí rào cūn zhēn wèi bǎo , wú yán duì kè běn fēi chán 。

乞食遶村真为饱,无言对客本非禅。

pī zhēn mì lù chōng ní rù , xǐ zú guān mén tīng yǔ mián 。

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

yáo xiǎng hòu shēn qióng jiǎ dǎo , yè hán yìng sǒng zuò shī jiān 。

遥想後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此境萧条却自然”全诗翻译

译文:
长久以来,我一直不喜欢那钟鼓声扰乱了湖山的宁静,而此时这境地却自然而然地显得萧条。我四处乞讨食物,只为填饱肚子,围着村庄徘徊。面对客人,我无话可说,因为我本非修禅的人。

穿梭在丛林中,披荆斩棘寻找路途,不顾泥泞,污秽全然无视,回到自己的住处。关上门,静静听雨,洗去脚上的尘垢,就这样入眠。

遥想起贾岛,我觉得与他的遭遇相似,穷困潦倒,寒冷的夜晚也许让他背负着创作诗篇的重担。

全诗描写了作者的贫苦生活和与贾岛类似的遭遇。钟鼓声和湖山形成鲜明的对比,彰显了作者对宁静自然的向往。乞食和无言与客说明了作者的贫困与孤寂。而最后提到贾岛,则与前文形成呼应,突显了贫困诗人的共鸣。整体表现了古代士人贫困困苦的生存状况以及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之情。

“此境萧条却自然”总结赏析

赏析:苏轼的《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 其二》是一首描写宿于水陆寺的诗篇。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僧侣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感叹。
首先,诗中提到了寺庙中的钟鼓声,但并不觉得扰人,反而认为这种声音与湖山景色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自己乞食于村庄,这是僧侣的日常生活。虽然这种生活简朴,但诗人却认为这样的生活能够让人心灵愈发丰富,与客人相处时不必言语,本身就是一种禅意的体现。
在诗的下半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寺庙中的一些日常行为,如披榛觅路、洗足、听雨眠。这些细节展现了僧侣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自然相融合的状态。同时,诗人回忆起贾岛,将自己的寒冷感受与贾岛的诗篇相比,表现出一种文学情感。

“此境萧条却自然”诗句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於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谥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後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後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後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佑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更多...

“此境萧条却自然”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