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褐冥心客”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拥褐冥心客”出自哪首诗?

答案:拥褐冥心客”出自: 唐代 刘得仁 《题终南麻先生寂禅师石室》,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yōng hè míng xīn kè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

问题2:“拥褐冥心客”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拥褐冥心客”的上一句是: 五十二回春 , 诗句拼音为: wǔ shí èr huí chūn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

问题3:“拥褐冥心客”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拥褐冥心客”的下一句是: 穷经暮齿人 , 诗句拼音为: qióng jīng mù chǐ rén ,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拥褐冥心客”全诗

题终南麻先生寂禅师石室 (tí zhōng nán má xiān shēng jì chán shī shí shì)

朝代:唐    作者: 刘得仁

因居石室贫,五十二回春。
拥褐冥心客,穷经暮齿人。
翠沈空水定,雨绝片云新。
危细秋峰径,相随到顶频。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yīn jū shí shì pín , wǔ shí èr huí chūn 。
yōng hè míng xīn kè , qióng jīng mù chǐ rén 。
cuì shěn kōng shuǐ dìng , yǔ jué piàn yún xīn 。
wēi xì qiū fēng jìng , xiāng suí dào dǐng pín 。

“拥褐冥心客”繁体原文

題終南麻先生寂禪師石室

因居石室貧,五十二迴春。
擁褐冥心客,窮經暮齒人。
翠沈空水定,雨絕片雲新。
危細秋峰徑,相隨到頂頻。

“拥褐冥心客”韵律对照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因居石室贫,五十二回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拥褐冥心客,穷经暮齿人。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翠沈空水定,雨绝片云新。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危细秋峰径,相随到顶频。

“拥褐冥心客”全诗注音

yīn jū shí shì pín , wǔ shí èr huí chūn 。

因居石室贫,五十二回春。

yōng hè míng xīn kè , qióng jīng mù chǐ rén 。

拥褐冥心客,穷经暮齿人。

cuì shěn kōng shuǐ dìng , yǔ jué piàn yún xīn 。

翠沈空水定,雨绝片云新。

wēi xì qiū fēng jìng , xiāng suí dào dǐng pín 。

危细秋峰径,相随到顶频。

“拥褐冥心客”全诗翻译

译文:
因为居住在贫瘠的石室,已经经历了五十二个春天。身着褐衣,内心沉静如冥冥之客;尽情钻研经典,岁月已经耗尽了牙齿。碧波静谧的湖水如镜,雨后片片云朵如新。攀爬危细的秋峰小径,彼此相随一同频频登顶。

全诗描绘了一个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学者,他勤奋苦学,年岁渐长,却依然对学问充满热忱。石室贫寒,穷极思索;岁月经过,已经耗尽了牙齿。然而,他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山林的追求,不畏艰险地攀爬秋峰,向往知识的高峰。全诗表现了学者孜孜不倦、追求博学的精神,以及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拥褐冥心客”总结赏析

赏析:
刘得仁的《题终南麻先生寂禅师石室》是一首充满禅意和山水情怀的古诗。这首诗以寂禅师石室为题,以寥廓的山景和修行者的心境为主题,通过对石室、自然景物以及人生境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和自然界的敬仰之情。
首句“因居石室贫,五十二回春”描绘了禅宗寺庙中的清寂生活,作者在石室中生活了五十二年,突出了禅修者的苦修精神和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接着,“拥褐冥心客,穷经暮齿人”表现了诗人深厚的学识和长寿,同时也强调了对内心的修炼。
第三句“翠沈空水定,雨绝片云新”描写了石室周围的自然景色。翠绿的山水和雨后清新的空气与石室的静谧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自然界的宁静与纯净。
最后两句“危细秋峰径,相随到顶频”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攀登危险的山峰,走上曲折的山径,频繁地登山,似乎在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升华。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将禅修者的生活、自然景色和内心境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禅宗修行的崇敬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这首诗蕴含了深刻的禅意,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清静与超越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山水诗的特有魅力。

“拥褐冥心客”诗句作者刘得仁介绍:

刘得仁,贵主之子,长庆中即以诗名。自开成至大中三朝,昆弟皆历贵仕,而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卒无成。集一卷,今编诗二卷。 刘得仁,贵主之子,长庆中即以诗名。自开成至大中三朝,昆弟皆历贵仕,而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卒无成。集一卷,今编诗二卷。 刘得仁,贵主之子。补诗一首。更多...

“拥褐冥心客”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