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á jūn shí dì qí sì
答君时弟 其四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彭汝砺 (péng rǔ lì)

是露复是电,非铃亦非风。
应作如是解,无为彼所蒙。
世累不见累,真空亦非空。
欲知如是意,不在内外中。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

shì lù fù shì diàn , fēi líng yì fēi fēng 。
yìng zuò rú shì jiě , wú wéi bǐ suǒ méng 。
shì lèi bù jiàn lèi , zhēn kōng yì fēi kōng 。
yù zhī rú shì yì , bù zài nèi wài zhōng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是露还是电,既不是铃声也不是风声。
理应这样解释,不受它所干扰。
世间种种看似烦恼,实则真空也非空。
若想了解这样的意境,不在于内部或外部之间。
全文总结:作者以露和电的形象来比喻世间种种表象,指出它们既不是铃声也不是风声,象征现象的表面不可信。提出应当用无为而不受外界影响的心境去理解世间事物。世上种种烦恼看似真实,但实际上也是虚幻的,象征世间的一切皆空。要理解这种境界,必须超越对内外世界的界限和纷扰。

《答君时弟 其四》赏析:
这首古诗由彭汝砺创作,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一系列哲学和禅宗的主题。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象和抽象思考相互交织,形成了深邃的内涵。
首先,诗中的“露”和“电”可能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转瞬即逝。这两种自然现象都是瞬息即逝的,不容易捕捉或持久。作者通过这种比喻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短促。
接着,诗中提到“非铃亦非风”,这里强调了超越形式和感官的境界。铃声和风是具体的感官体验,而诗人似乎在暗示,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不仅限于感官之中,而是需要超越表面现象,进入更深层次的领域。
诗的下一句“应作如是解,无为彼所蒙”进一步强调了超越表象的思考方式。它表明真正的理解和领悟来自内在的洞察,而不是外界的遮蔽或误导。这也与禅宗的思想有关,强调通过冥想和内省来获得洞察。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世累不见累,真空亦非空”,这句话引发了对世界本质和虚空的思考。它似乎在表达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认为即使在虚空中也可以找到真实的存在。
最后,诗的结尾“欲知如是意,不在内外中”强调了真正的智慧和领悟是不受限于外界或内在的界限的。它呼应了诗的开头,强调生命和思考的深刻性质超越感官和物质世界。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彭汝砺写的《答君时弟》系列:

本文作者彭汝砺介绍:🔈

彭汝砺(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授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神宗熙宁初,召爲监察御史里行。元丰初,出爲江西转运判官,徙提点京西刑狱。哲宗元佑二年(一○八七),爲起居舍人,逾年迁中书舍人。以言事落职知徐州,旋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二部侍郎,进吏部尚书。因刘贽事出知江州,绍圣二年(一○九五)正月,召爲枢密都承旨,未及赴而卒(《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一曾肇《彭待制汝砺墓志铭》),年五十四。着有《易义》、《诗义》及诗文五十卷(《宋史·艺文志》着录四十卷),已佚。後人收辑遗诗爲《鄱阳集》十二卷,编次多舛误重复。《宋史》卷三四六有传。彭汝... 查看更多>>

彭汝砺的诗: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