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计虽殊性共闲”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身计虽殊性共闲”出自哪首诗?

答案:身计虽殊性共闲”出自: 宋代 魏野 《薛田察院洎寿师同宿三门开化院》,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shēn jì suī shū xìng gòng xián ,诗句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2:“身计虽殊性共闲”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身计虽殊性共闲”的上一句是: 绣衣蕙带方袍客 , 诗句拼音为:xiù yī huì dài fāng páo kè ,诗句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3:“身计虽殊性共闲”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身计虽殊性共闲”的下一句是: 同宿河心山顶寺 , 诗句拼音为: tóng sù hé xīn shān dǐng sì ,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身计虽殊性共闲”全诗

薛田察院洎寿师同宿三门开化院 (xuē tián chá yuàn jì shòu shī tóng sù sān mén kāi huà yuàn)

朝代:宋    作者: 魏野

绣衣蕙带方袍客,身计虽殊性共闲
同宿河心山顶寺,数宵无一事相关。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xiù yī huì dài fāng páo kè , shēn jì suī shū xìng gòng xián 。
tóng sù hé xīn shān dǐng sì , shù xiāo wú yī shì xiāng guān 。

“身计虽殊性共闲”繁体原文

薛田察院洎壽師同宿三門開化院

繡衣蕙带方袍客,身計雖殊性共閒。
同宿河心山頂寺,數宵無一事相關。

“身计虽殊性共闲”韵律对照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绣衣蕙带方袍客,身计虽殊性共闲。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同宿河心山顶寺,数宵无一事相关。

“身计虽殊性共闲”全诗注音

xiù yī huì dài fāng páo kè , shēn jì suī shū xìng gòng xián 。

绣衣蕙带方袍客,身计虽殊性共闲。

tóng sù hé xīn shān dǐng sì , shù xiāo wú yī shì xiāng guān 。

同宿河心山顶寺,数宵无一事相关。

“身计虽殊性共闲”全诗翻译

译文:
绣衣蕙带方袍客,身计虽殊性共闲。
同宿河心山顶寺,数宵无一事相关。

翻译成白话文并保留翻译后的“
”符号:

穿着华丽的衣裳,佩戴着香囊的贵客,我们的身份虽然不同,但心意相投,闲暇时一同消遣。

我们共同留宿在位于山顶的河心寺庙,连续几个夜晚过得无忧无虑,没有一点烦琐事情打扰。



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身份不同却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度时光的情景。一位是穿着绣衣、佩戴香囊的贵客,另一位身份则不详。他们在山顶的河心寺庙相聚,连续数个夜晚都过得无忧无虑,没有任何事情能打扰到他们。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朋友间的默契和宁静愉悦的氛围。

“身计虽殊性共闲”总结赏析

赏析:: 这首诗由魏野创作,描述了一位身穿绣衣、腰间束带的客人与一位性格不同却一同入住山顶寺庙的和尚相宿,相互之间性格、身份差异,但在这个僧寺中度过的时光却令他们感到平静、无忧。
诗人通过精致的文字描绘了客人的身着与和尚的出家服装的鲜明对比,强调了二者在性格和身份上的不同。然而,尽管他们在外表和身份上迥异,但在山顶寺庙的宁静环境中,两者却找到了共同之处,共同度过了数宵。
这首诗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和谐,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不论身份背景如何,都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共鸣和平静。
标签: 和谐、自然、共鸣

“身计虽殊性共闲”诗句作者魏野介绍:

魏野(九六○~一○二○),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东都事略》卷一一八作蜀人)。一生不仕,居陕县东郊。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被荐徵召,力辞不赴。广交僧道隠者,与当时名流寇准、王旦等亦有诗赋往还。天禧三年(一○一九)十二月九日卒,年六十。卒後赠秘书省着作郎。有《草堂集》,生前已行於世。死後,其子魏闲总其诗重编爲《钜鹿东观集》十卷。《宋史》卷四五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有传。 魏野诗,前十卷以一九二五年贵池刘氏影宋刊本《钜鹿东观集》爲底本,校以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残四~六卷,以明抄本配足,简称明抄配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旧山楼藏清钞本(简称旧山楼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张蓉镜藏清钞本(简称张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章钰藏清钞本(简称章本)、宋筠录温忠翰校跋本(简称温校)、赵氏峭帆楼一九一四年刊本(简称赵本)、傅增湘批校本(简称傅校)、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清初钞本,收《草堂集》三卷,简称草堂集本)等。另从《草堂集》、《全芳备祖》等书辑得集外诗,附於卷末。更多...

“身计虽殊性共闲”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