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无羞贱贫”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士无羞贱贫”出自哪首诗?

答案:士无羞贱贫”出自: 宋代 欧阳修 《堂中画像探题得杜子美》,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shì wú xiū jiàn pín ,诗句平仄: 仄平平仄平

问题2:“士无羞贱贫”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士无羞贱贫”的上一句是: 言苟可垂後 , 诗句拼音为: yán gǒu kě chuí hòu ,诗句平仄: 仄平平仄平

问题3:“士无羞贱贫”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下一句,“士无羞贱贫”已经是最后一句了。

“士无羞贱贫”全诗

堂中画像探题得杜子美 (táng zhōng huà xiàng tàn tí dé dù zǐ měi)

朝代:宋    作者: 欧阳修

风雅久寂寞,吾思见其人。
杜君诗之豪,来者孰比伦。
生为一身穷,死也万世珍。
言苟可垂後,士无羞贱贫

平仄仄仄仄,平○仄○平。
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fēng yǎ jiǔ jì mò , wú sī jiàn qí rén 。
dù jūn shī zhī háo , lái zhě shú bǐ lún 。
shēng wèi yī shēn qióng , sǐ yě wàn shì zhēn 。
yán gǒu kě chuí hòu , shì wú xiū jiàn pín 。

“士无羞贱贫”繁体原文

堂中畫像探題得杜子美

風雅久寂寞,吾思見其人。
杜君詩之豪,來者孰比倫。
生爲一身窮,死也萬世珍。
言苟可垂後,士無羞賤貧。

“士无羞贱贫”韵律对照

平仄仄仄仄,平○仄○平。
风雅久寂寞,吾思见其人。

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
杜君诗之豪,来者孰比伦。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生为一身穷,死也万世珍。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言苟可垂後,士无羞贱贫。

“士无羞贱贫”全诗注音

fēng yǎ jiǔ jì mò , wú sī jiàn qí rén 。

风雅久寂寞,吾思见其人。

dù jūn shī zhī háo , lái zhě shú bǐ lún 。

杜君诗之豪,来者孰比伦。

shēng wèi yī shēn qióng , sǐ yě wàn shì zhēn 。

生为一身穷,死也万世珍。

yán gǒu kě chuí hòu , shì wú xiū jiàn pín 。

言苟可垂後,士无羞贱贫。

“士无羞贱贫”全诗翻译

译文:
风雅久寂寞,我思念着那些才情高雅的人。杜君的诗歌豪放激昂,有谁能与之相比?

生来身处贫困,即便死后也能被后人万世珍视。只要言语能够传世,士人就无需为贫贱而感到羞耻。

“士无羞贱贫”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诗《堂中画像探题得杜子美》由欧阳修创作,以景颂人,表达了对杜子美的景仰之情。诗人通过雅致的语言,表现了自己久久思念杜子美的心情。他赞美杜子美的诗才非凡,将其视为当时诗坛的巨匠。诗中提到杜子美的诗歌豪放不羁,与众不同,使他在后人心中永垂不朽。诗人借杜子美的生平境遇,强调了真正的士人应该追求崇高的道德和真理,而不应该因贫穷而感到羞耻。这种崇高的精神和追求被赋予了永恒的价值。

“士无羞贱贫”诗句作者欧阳修介绍: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佑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乾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复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系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於卷末。更多...

“士无羞贱贫”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