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全宋诗 >诗词名句 > 客感和林石田 > 细柳和烟舞湿云

“细柳和烟舞湿云”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细柳和烟舞湿云”出自哪首诗?

答案:细柳和烟舞湿云”出自: 宋代 汪元量 《客感和林石田》,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xì liǔ hé yān wǔ shī yún ,诗句平仄:

问题2:“细柳和烟舞湿云”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上一句,“细柳和烟舞湿云”已经是第一句了。

问题3:“细柳和烟舞湿云”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细柳和烟舞湿云”的下一句是: 落花随水送归春 , 诗句拼音为: luò huā suí shuǐ sòng guī chūn ,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细柳和烟舞湿云”全诗

客感和林石田 (kè gǎn hé lín shí tián)

朝代:宋    作者: 汪元量

细柳和烟舞湿云,落花随水送归春。
门东□□□应噪,江上白鸥谁肯驯。
朱子不仁唐逆贼,□□□□诳汉忠。
离亭一笛悲风急,君赋秦州□□□。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xì liǔ hé yān wǔ shī yún , luò huā suí shuǐ sòng guī chūn 。
mén dōng □ □ □ yìng zào , jiāng shàng bái ōu shuí kěn xùn 。
zhū zǐ bù rén táng nì zéi , □ □ □ □ kuáng hàn zhōng 。
lí tíng yī dí bēi fēng jí , jūn fù qín zhōu □ □ □ 。

“细柳和烟舞湿云”繁体原文

客感和林石田

細柳和烟舞溼雲,落花隨水送歸春。
門東□□□應噪,江上白鷗誰肯馴。
朱子不仁唐逆賊,□□□□誑漢忠。
離亭一笛悲風急,君賦秦州□□□。

“细柳和烟舞湿云”韵律对照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细柳和烟舞湿云,落花随水送归春。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门东□□□应噪,江上白鸥谁肯驯。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朱子不仁唐逆贼,□□□□诳汉忠。

○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离亭一笛悲风急,君赋秦州□□□。

“细柳和烟舞湿云”全诗注音

xì liǔ hé yān wǔ shī yún , luò huā suí shuǐ sòng guī chūn 。

细柳和烟舞湿云,落花随水送归春。

mén dōng □ □ □ yìng zào , jiāng shàng bái ōu shuí kěn xùn 。

门东□□□应噪,江上白鸥谁肯驯。

zhū zǐ bù rén táng nì zéi , □ □ □ □ kuáng hàn zhōng 。

朱子不仁唐逆贼,□□□□诳汉忠。

lí tíng yī dí bēi fēng jí , jūn fù qín zhōu □ □ □ 。

离亭一笛悲风急,君赋秦州□□□。

“细柳和烟舞湿云”全诗翻译

译文:

细柳婆娑,烟雾蒙蒙,如云般湿润,飘舞着。落花随着水流,送归于春天。
门前的东风应该也在低声呢喃,江上的白鸥又有谁愿意驯服呢。
朱子不仁,像唐朝的叛逆之臣,心怀诡计,汉室的忠臣却受了欺骗。
在离亭的一声笛响中,传达着悲凉的急风,你写下了关于秦州的赋作,抒发着深情厚意。

总结:

诗人以细柳、烟雾、落花、白鸥等意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风景,同时隐含对人生的感慨。通过比喻朱子、唐逆等历史人物,探讨忠奸之辨,以及忠臣受欺的现实。最后以离亭笛声、秦州赋作,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创作心情。

“细柳和烟舞湿云”诗句作者汪元量介绍: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佑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於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後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後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後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更多...

“细柳和烟舞湿云”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