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心境真”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示心境真”出自哪首诗?

答案:示心境真”出自: 宋代 释德洪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十二那迦犀那尊者》, 诗句拼音为: shì xīn jìng zhēn

问题2:“示心境真”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示心境真”的上一句是: 於菟对我 , 诗句拼音为: wū tú duì wǒ

问题3:“示心境真”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示心境真”的下一句是: 手把宝书 , 诗句拼音为: shǒu bà bǎo shū ,诗句平仄:仄仄仄平

“示心境真”全诗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十二那迦犀那尊者 (xiù shì jiā xiàng bìng shí bā luó hàn zàn dì shí èr nà jiā xī nà zūn zhě)

朝代:宋    作者: 释德洪

苾刍捧塔,示空寂身。
於菟对我,示心境真
手把宝书,而不展玩。
又示解空,文字不断。

仄平仄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仄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仄仄仄。

bì chú pěng tǎ , shì kōng jì shēn 。
wū tú duì wǒ , shì xīn jìng zhēn 。
shǒu bà bǎo shū , ér bù zhǎn wán 。
yòu shì jiě kōng , wén zì bù duàn 。

“示心境真”繁体原文

繡釋迦像并十八羅漢贊 第十二那迦犀那尊者

苾芻捧塔,示空寂身。
於菟對我,示心境真。
手把寶書,而不展玩。
又示解空,文字不斷。

“示心境真”全诗注音

bì chú pěng tǎ , shì kōng jì shēn 。

苾刍捧塔,示空寂身。

wū tú duì wǒ , shì xīn jìng zhēn 。

於菟对我,示心境真。

shǒu bà bǎo shū , ér bù zhǎn wán 。

手把宝书,而不展玩。

yòu shì jiě kōng , wén zì bù duàn 。

又示解空,文字不断。

“示心境真”全诗翻译

译文:
苾刍捧起塔,展示空寂的身心状态。
於菟对我说,表现出内心境界真挚。
手中拿着宝贵的书卷,却没有展开阅读,
再次示意解释空寂,文字源源不断。
全文总结:在这段古文中,主人公通过捧起塔和於菟的对话,表达了对空寂心境的体悟。手中拿着宝书,但不展开玩阅,再次强调了对空灵境界的理解和持续不断的探索。

“示心境真”总结赏析

这首诗《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十二那迦犀那尊者》是由释德洪所作,内容深远,表达了佛教中关于空寂和智慧的主题。
首先,诗中提到“苾刍捧塔,示空寂身”,这表现了释迦牟尼佛的身体被绣成释迦牟尼佛的形象,并且捧持着佛塔,这个形象象征着佛陀的教诲是关乎空灵与宁静的。这反映了佛教对于超越世俗,寻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追求。
接着,诗中提到“於菟对我,示心境真”,这句话强调了佛教中的觉悟过程,佛陀通过言教和示范的方式向众生传授真实的心境和智慧。这是佛教中修行的核心要义,即通过领悟佛陀的教诲,实现内心的纯净和觉醒。
然后,诗中提到“手把宝书,而不展玩”,这表明佛陀手持宝书,但不陷入世俗的享受,强调了佛陀对于物质财富的超越,他的智慧远远超越了世俗的诱惑。
最后,诗中提到“又示解空,文字不断”,这是在强调佛陀不断地教导和启发众生,尤其是对于解释空性的教导,这是佛教核心概念之一,指向超越一切有限和短暂的存在,追求永恒的真理和智慧。

“示心境真”诗句作者释德洪介绍: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爲童子。哲宗元佑四年(一○八九),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爲僧。四年後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後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後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余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监》),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於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更多...

“示心境真”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