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晻霭中”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西山晻霭中”出自哪首诗?

答案:西山晻霭中”出自: 宋代 朱熹 《舟中晚赋》,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xī shān ǎn ǎi zhōng ,诗句平仄: 平平仄仄平

问题2:“西山晻霭中”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西山晻霭中”的上一句是: 若问明朝事 , 诗句拼音为: ruò wèn míng cháo shì ,诗句平仄: 平平仄仄平

问题3:“西山晻霭中”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下一句,“西山晻霭中”已经是最后一句了。

“西山晻霭中”全诗

舟中晚赋 (zhōu zhōng wǎn fù)

朝代:宋    作者: 朱熹

长风一万里,披豁暮云空。
极浦三年梦,扁舟二子同。
离离浮远树,杳杳没孤鸿。
若问明朝事,西山晻霭中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cháng fēng yī wàn lǐ , pī huō mù yún kōng 。
jí pǔ sān nián mèng , piān zhōu èr zǐ tóng 。
lí lí fú yuǎn shù , yǎo yǎo méi gū hóng 。
ruò wèn míng cháo shì , xī shān ǎn ǎi zhōng 。

“西山晻霭中”繁体原文

舟中晚賦

長風一萬里,披豁暮雲空。
極浦三年夢,扁舟二子同。
離離浮遠樹,杳杳沒孤鴻。
若問明朝事,西山晻靄中。

“西山晻霭中”韵律对照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长风一万里,披豁暮云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极浦三年梦,扁舟二子同。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离离浮远树,杳杳没孤鸿。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若问明朝事,西山晻霭中。

“西山晻霭中”全诗注音

cháng fēng yī wàn lǐ , pī huō mù yún kōng 。

长风一万里,披豁暮云空。

jí pǔ sān nián mèng , piān zhōu èr zǐ tóng 。

极浦三年梦,扁舟二子同。

lí lí fú yuǎn shù , yǎo yǎo méi gū hóng 。

离离浮远树,杳杳没孤鸿。

ruò wèn míng cháo shì , xī shān ǎn ǎi zhōng 。

若问明朝事,西山晻霭中。

“西山晻霭中”全诗翻译

译文:

长风吹拂着万里长空,豁开暮色的云层。
在遥远的海岸,三年前我曾做了一个梦,扁舟载着我和两个儿子同行。
离离散落的浮云像远离的树林,孤雁也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如果你想了解未来的事情,那将在西山的朦胧山脚中揭晓。
全诗写诗人乘着长风,飘荡万里,视野开阔,远离尘嚣,豁然放飞。接着,诗人回忆起三年前的一场梦境,梦中乘着扁舟,与两个儿子共同航行,暗示着诗人对家庭和未来的美好愿景。而后,诗人用离离浮云和杳杳孤鸿的描写,表达了散乱的情景和遥远的离别感。最后,诗人借西山晦暝的景象,暗示未来的事情仍然隐晦不明,需要继续探索揭晓。整首诗意蕴深远,展现了古人对未知未来的思考和期待。

“西山晻霭中”诗句作者朱熹介绍: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遡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於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罢归请祠,监潭州南岳庙。孝宗朝,历官秘书郎,知南康军,直秘阁,提举江西、浙东常平茶盐,江西提刑,秘阁修撰。光宗即位,知漳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寻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韩侂胄专政,行僞学党禁,落职罢祠。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谥文。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熹登第五十载,任地方官仅七年半,立朝时间更短,生平主要从事着述和讲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有《楚辞集注》八卷、《诗集传》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无名氏编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後集十八卷,卒後,有宁宗时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书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辑续集十一卷及余师鲁辑别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续有增补、刊刻。事见《勉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状》,《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朱熹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其中卷一至卷一○及别集卷七诗部)爲底本,校以宋宁宗时刻本(简称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简称成化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朝鲜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简称朝鲜本)等。底本卷末考异,酌予吸收。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一、十二卷。更多...

“西山晻霭中”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