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碎池中绿锦窠”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枉碎池中绿锦窠”出自哪首诗?

答案:枉碎池中绿锦窠”出自: 宋代 韩维 《绍隆院池上五首 其三》,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wǎng suì chí zhōng lǜ jǐn kē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2:“枉碎池中绿锦窠”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枉碎池中绿锦窠”的上一句是: 丁宁舟子徐移棹 , 诗句拼音为: dīng níng zhōu zǐ xú yí zhào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3:“枉碎池中绿锦窠”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下一句,“枉碎池中绿锦窠”已经是最后一句了。

“枉碎池中绿锦窠”全诗

绍隆院池上五首 其三 (shào lóng yuàn chí shàng wǔ shǒu qí sān)

朝代:宋    作者: 韩维

露蓼风蒲匝四阿,欠盘无数覆清波。
丁宁舟子徐移棹,枉碎池中绿锦窠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lù liǎo fēng pú zā sì ā , qiàn pán wú shù fù qīng bō 。
dīng níng zhōu zǐ xú yí zhào , wǎng suì chí zhōng lǜ jǐn kē 。

“枉碎池中绿锦窠”繁体原文

紹隆院池上五首 其三

露蓼風蒲匝四阿,欠盤無數覆清波。
丁寧舟子徐移棹,枉碎池中綠錦窠。

“枉碎池中绿锦窠”韵律对照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露蓼风蒲匝四阿,欠盘无数覆清波。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丁宁舟子徐移棹,枉碎池中绿锦窠。

“枉碎池中绿锦窠”全诗注音

lù liǎo fēng pú zā sì ā , qiàn pán wú shù fù qīng bō 。

露蓼风蒲匝四阿,欠盘无数覆清波。

dīng níng zhōu zǐ xú yí zhào , wǎng suì chí zhōng lǜ jǐn kē 。

丁宁舟子徐移棹,枉碎池中绿锦窠。

“枉碎池中绿锦窠”全诗翻译

译文:
露水滴在蓼草和蒲草上,风吹动四周的荷叶,看起来像是在水面上铺开的一层层清波。丁宁坐在船上,用船桨悠然移动,水波荡漾,但看起来却很不得志,绿色的锦缎破碎散乱在池塘中。

全诗写景描绘了一个静谧的水乡景象,清晨的湖泊中蓼草、蒲草和荷叶静静地洒满露水,微风拂过,水波荡漾。船子上的丁宁轻轻划动船桨,但显然在他心中,这种宁静的美景并未带来心境的宁静,反而更显得心烦意乱。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心境表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矛盾。同时,诗中运用了很多自然景物的描写,增强了诗篇的意境和感染力。

“枉碎池中绿锦窠”总结赏析

赏析:: 这首古诗《绍隆院池上五首 其三》是韩维创作的,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池塘景致。诗人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池塘中草木的生长,水波的清澈,和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悠然漂游的情景。
首句“露蓼风蒲匝四阿”描绘了池塘边的景色,露水滋润了蓼草,风吹拂着芦苇,四周树阿交错,绿意盎然。这里写景的标签可以是“写景”。
第二句“欠盘无数覆清波”通过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水面上微微泛起的涟漪,仿佛是无数个银盘在水中翻动,清波荡漾。这里也是在写景,标签可以是“写景”。
第三句“丁宁舟子徐移棹”则描写了一名宁静的舟子悠然划船,徐徐前行,与池塘的宁静相得益彰。这里可以标签为“抒情”。
最后一句“枉碎池中绿锦窠”则表现了水波荡漾中,倒映着树草的美丽景象,绿色的倒影宛如一块破碎的翡翠。这也是在写景,可以标签为“写景”。
总的来说,这首古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清新宁静的池塘景致,充满了抒发情感和写景的特点。标签可以包括“写景”和“抒情”。

“枉碎池中绿锦窠”诗句作者韩维介绍: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绦、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後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佑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录得的集外诗附於卷末。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更多...

“枉碎池中绿锦窠”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