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非耳目接”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但非耳目接”出自哪首诗?

答案:但非耳目接”出自: 宋代 刘敞 《和永叔夜坐鼓琴二首 其二》,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dàn fēi ěr mù jiē ,诗句平仄: 仄平仄仄仄

问题2:“但非耳目接”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但非耳目接”的上一句是: 事可观于书 , 诗句拼音为: shì kě guān yú shū ,诗句平仄: 仄平仄仄仄

问题3:“但非耳目接”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但非耳目接”的下一句是: 便自疑其虚 , 诗句拼音为: biàn zì yí qí xū ,诗句平仄:仄仄平○平

“但非耳目接”全诗

和永叔夜坐鼓琴二首 其二 (hé yǒng shū yè zuò gǔ qín èr shǒu qí èr)

朝代:宋    作者: 刘敞

知音古亦少,况乃今人乎。
至和动殊类,此则今世无。
舜韶舞百兽,事可观于书。
但非耳目接,便自疑其虚。
谁谓今之人,反不如兽欤。
大音盖希声,聋俗或万殊。
中孚有不化,嗟嗟乎豚鱼。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
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

zhī yīn gǔ yì shǎo , kuàng nǎi jīn rén hū 。
zhì hé dòng shū lèi , cǐ zé jīn shì wú 。
shùn sháo wǔ bǎi shòu , shì kě guān yú shū 。
dàn fēi ěr mù jiē , biàn zì yí qí xū 。
shuí wèi jīn zhī rén , fǎn bù rú shòu yú 。
dà yīn gài xī shēng , lóng sú huò wàn shū 。
zhōng fú yǒu bù huà , jiē jiē hū tún yú 。

“但非耳目接”繁体原文

和永叔夜坐鼓琴二首 其二

知音古亦少,况乃今人乎。
至和動殊類,此則今世無。
舜韶舞百獸,事可觀于書。
但非耳目接,便自疑其虚。
誰謂今之人,反不如獸歟。
大音蓋希聲,聾俗或萬殊。
中孚有不化,嗟嗟乎豚魚。

“但非耳目接”韵律对照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知音古亦少,况乃今人乎。

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至和动殊类,此则今世无。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舜韶舞百兽,事可观于书。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但非耳目接,便自疑其虚。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
谁谓今之人,反不如兽欤。

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大音盖希声,聋俗或万殊。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
中孚有不化,嗟嗟乎豚鱼。

“但非耳目接”全诗注音

zhī yīn gǔ yì shǎo , kuàng nǎi jīn rén hū 。

知音古亦少,况乃今人乎。

zhì hé dòng shū lèi , cǐ zé jīn shì wú 。

至和动殊类,此则今世无。

shùn sháo wǔ bǎi shòu , shì kě guān yú shū 。

舜韶舞百兽,事可观于书。

dàn fēi ěr mù jiē , biàn zì yí qí xū 。

但非耳目接,便自疑其虚。

shuí wèi jīn zhī rén , fǎn bù rú shòu yú 。

谁谓今之人,反不如兽欤。

dà yīn gài xī shēng , lóng sú huò wàn shū 。

大音盖希声,聋俗或万殊。

zhōng fú yǒu bù huà , jiē jiē hū tún yú 。

中孚有不化,嗟嗟乎豚鱼。

“但非耳目接”全诗翻译

译文:
知音古来也很稀少,何况是在当今之人中呢。在至和的时代,动态与众不同,这在当今世界已经找不到了。舜的音乐美妙动人,舞蹈百兽,这些事迹可以在史书中观赏得到。但这些奇景并非通过耳目所能感知,反而让人自然怀疑其真实性。

有人说现今的人类,竟然不如兽类了吗?大音乐盖过了微弱的声音,愚昧的人或许无法体悟其中的博大精深。内心虚怀若谷,便会领悟到这其中蕴含的真谛。

然而,有些人却无法领悟这其中的深意,悲哀啊,就像愚钝的豚鱼。

“但非耳目接”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诗是刘敞创作的《和永叔夜坐鼓琴二首》之二,表达了他对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比较,以及对人们对音乐的不同感受的思考。以下是赏析:
在诗中,刘敞首先提到了古代的知音很少见,更不用说现代了。这句话意味着他认为古代的音乐更加珍贵,而现代的音乐则很难找到真正的知音。
接着他提到“至和动异类”,意思是古代音乐的和谐之美与现代音乐大不相同。古代的音乐被认为是至和之音,而今世却难以找到。
在下一句中,他提到了舜舞韶乐的故事,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典故,用来形容古代音乐的美妙。但是,他指出这种美妙的音乐不能被耳目所感知,这可能是因为古代音乐已经失传,只能在文字中留下印记。
诗人进一步质疑了现代人的音乐品味,暗示现代人与兽类相比可能不如。这是一种对社会和文化退步的担忧,认为现代人失去了对高雅音乐的欣赏能力。
最后,刘敞提到大音可能被认为是希奇的声音,因为普通人可能无法理解或欣赏。他还提到中孚有不化,这可能指的是现代人对高雅音乐的固执或顽固,难以被改变。

“但非耳目接”诗句作者刘敞介绍:

刘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皇佑三年(一○五一),迁太子中允、直集贤院。至和元年(一○五四),迁右正言、知制诰。二年,奉使契丹。三年,出知扬州。岁余,迁起居舍人徙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还纠察在京刑狱。嘉佑四年(一○五九),知贡举。五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充永兴军路安抚使、兼知永兴军府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贤院学士、恒南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熙宁元年卒於官,年五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五十四卷,其中诗二十七卷。《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刘敞诗,以青武英殿聚珍版《公是集》(福建本)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所收六卷本(简称名贤本)、《宋百家诗存》所收一卷本(简称诗存本)、不分卷明抄本(简称明抄本)、清乾隆十五年刘氏刊四卷本(简称刘本)。并酌采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清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刻本(简称广雅本),与底本同一系统,偶有异文,亦予出校。新辑得的集外诗编爲第二八卷。更多...

“但非耳目接”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