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ǔ yì sān shǒu qí sān
古意三首 其三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刘敞 (liú chǎng)

柳下不违俗,独耻伐国言。
三黜何尝忧,一问遂惨然。
世衰狙诈用,贤者防其源。
孟轲不言利,顾有仁义存。
何乃百世後,功名为时敦。

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仄平○仄仄,平仄○○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liǔ xià bù wéi sú , dú chǐ fá guó yán 。
sān chù hé cháng yōu , yī wèn suì cǎn rán 。
shì shuāi jū zhà yòng , xián zhě fáng qí yuán 。
mèng kē bù yán lì , gù yǒu rén yì cún 。
hé nǎi bǎi shì hòu , gōng míng wèi shí dūn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柳下不违背常俗,只耻辱国家的言论。
三次被贬,从未因此忧愁,一问之后却变得悲惨。
世道衰微,狡诈欺骗成为常态,贤者防范其根源。
孟轲不谈论私利,只关心仁义的保存。
怎奈何在百世之后,功名声誉成为如今的时尚。



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时代的衰落和价值观的转变。在这个时代里,柳下不愿迎合世俗,但却愿意反对有损国家的言论。然而,他多次遭受贬斥,却从未因此而忧虑,但在被问及一件事之后,他却变得悲惨。这个时代的道德败坏,狡诈欺骗成为常态,而贤者则努力防范这种弊端的根源。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孟轲不谈个人私利,而是专注于追求仁义。然而,他的思想在百世之后才得到广泛认同,成为时代的潮流。整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人们对道德、智慧、功名等议题的不同看法。

赏析:这首诗是刘敞的《古意三首 其三》。诗人通过反思古代的道德观念和当代社会的堕落,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担忧和对古代贤人的崇敬之情。
首先,诗中提到“柳下不违俗,独耻伐国言”,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风雅之风的赞美。古代的士人,即使处在世俗之中,也能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言行,不为时弃古。这种不随俗流、守住古风的品质令人钦佩。
接着,诗中提到“孟轲不言利,顾有仁义存”,强调了贤者的高尚品质。孟轲作为古代的贤人,不以个人利益为重,坚守仁义之道,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这也是诗人对古代贤者的崇敬和仰慕之情。
最后,诗中提到“何乃百世後,功名为时敦”,反思了当代社会的堕落和道德沦丧。诗人感叹古代的美德和品质已经不再流传,社会需要重新崇尚道德和仁义,以振兴民风。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刘敞写的《古意三首》系列:

还为您找到 2 首名为《古意三首 其三》的诗:

本文作者刘敞介绍:🔈

刘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皇佑三年(一○五一),迁太子中允、直集贤院。至和元年(一○五四),迁右正言、知制诰。二年,奉使契丹。三年,出知扬州。岁余,迁起居舍人徙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还纠察在京刑狱。嘉佑四年(一○五九),知贡举。五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充永兴军路安抚使、兼知永兴军府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贤院学士、恒南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熙宁元年卒於官,年五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五十四卷,其中诗二十七卷... 查看更多>>

刘敞的诗:

刘敞的词: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