ān chéng jí shì èr shǒu qí yī
安城即事二首 其一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陶弼 (táo bì)

南峤风云久肃清,坏沟残垒号昇平。
官曹惟识簿书字,民俗不知金鼓声。
往岁传闻南诏檄,近时方筑伏波城。
安城太守知边计,菡萏花中阅水兵。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nán qiáo fēng yún jiǔ sù qīng , huài gōu cán lěi hào shēng píng 。
guān cáo wéi shí bó shū zì , mín sú bù zhī jīn gǔ shēng 。
wǎng suì chuán wén nán zhào xí , jìn shí fāng zhù fú bō chéng 。
ān chéng tài shǒu zhī biān jì , hàn dàn huā zhōng yuè shuǐ bīng 。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南峤的风云久已平静,过去的沟壑和残垒都已经荡然无存,呼唤着昇平的时光。官府只知道笔墨簿书的文字,而百姓们却不曾体验过金鼓的嘹亮声音。

曾经传闻南诏传来檄文,而最近却只听到伏波城的筑造消息。安城太守明白边疆的策略,正在菡萏花的丛中,审阅着水兵们的训练情况。

全文

总结:

这篇古文描绘了南峤历经风雨,如今的宁静景象,以及官府和百姓们对待书面文字和战争声音的不同态度。同时还提及南诏檄文和伏波城的建设,以及安城太守审阅水兵的场景。

赏析:: 这首诗是陶弼的《安城即事二首》之一,表达了南峤地区风云变幻的景象。诗人描述了南峤地区的变化,以及官民两方面的不同感受。
首先,诗中提到了南峤地区的风云久肃清,暗示了此地曾经经历了一段动荡不安的历史。"坏沟残垒号昇平"表明曾经的战乱已经过去,城墙和壕沟已经残破,而且显然是为了建设和和平而号召昇平。
接下来,诗人对官民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官曹了解簿书字,反映了政府官员对于文书的熟悉,但民众却不知道金鼓的声音,这可能意味着百姓已经久远离了战乱的威胁,对金鼓声已经不再敏感。
诗中还提到了南诏檄文和伏波城的建设,暗示了南峤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动态。最后,诗人描述了安城太守,他了解边境的计划,阅读水兵的情况,这显示了他对维护边境安全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南峤地区的风云变化为背景,通过对官民、历史事件、地方官员的描述,表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地区正在经历着建设和发展的过程。
标签: 地方变迁、政治动态、官民对比、边境防卫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为您找到陶弼写的《安城即事二首》系列:

本文作者陶弼介绍:🔈

陶弼(一○一五~一○七八),字商翁,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仁宗庆历中以军功补衡州司户参军,调桂州阳朔县主簿,迁爲阳朔令。後历知宾、容、钦、邕、鼎、辰、顺诸州。神宗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十八卷,已佚。事见《刘忠肃集》卷一二《陶公墓志铭》及《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宋史》卷三三四有传。 陶弼诗,以《宋人集·陶邕州小集》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式训堂丛书本(简称式本)、清麓山精舍丛书所收陈运溶刻本(简称陈本)、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旧钞本(简称旧钞本,藏南京图书馆)。另辑集外诗爲第二卷。 查看更多>>

陶弼的诗:

  • 公安县

    门沿大堤入,路趁浅莎行。树短云根拔,...

  • 丁香

    万枝千叶递相亲,内结花心外结身。草木...

  • 老桐休斲为琴瑟,胡部新翻格调清。试听...

  • 杨子江头流水澌,长安陌上暖风吹。黄金...

  • 鷄头

    三伏池塘沸,鷄头美可烹。香囊连锦破,...

  • 树正含芳酒正醅,熙熙为尔醉春台。一花...

  • 春昼暖风熏翠幄,暑天凉气暗朱阑。主人...

  • 兵器

    五代乏真主,奸雄纷僭僞。横磨阔刀剑,...

  • 食杨梅

    岭北土寒无荔子,人言形味似杨梅。翠条...

  • 滴露花

    九天瑞露滴成芽,不是榆花即桂花。星女...

  • 陶弼诗全集>>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