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惜一日勤”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莫惜一日勤”出自哪首诗?

答案:莫惜一日勤”出自: 宋代 吕本中 《闻大伦与三曾二范聚学并寄夏三十一四首 其四》,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mò xī yī rì qín ,诗句平仄: 仄仄仄仄平

问题2:“莫惜一日勤”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上一句,“莫惜一日勤”已经是第一句了。

问题3:“莫惜一日勤”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莫惜一日勤”的下一句是: 而忘终身忧 , 诗句拼音为: ér wàng zhōng shēn yōu ,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莫惜一日勤”全诗

闻大伦与三曾二范聚学并寄夏三十一四首 其四 (wén dà lún yǔ sān céng èr fàn jù xué bìng jì xià sān shí yī sì shǒu qí sì)

朝代:宋    作者: 吕本中

莫惜一日勤,而忘终身忧。
农夫力耕作,其必岁有秋。
日前不卤莽,久亦有倍收。
少年不努力,老大复何求。

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mò xī yī rì qín , ér wàng zhōng shēn yōu 。
nóng fū lì gēng zuò , qí bì suì yǒu qiū 。
rì qián bù lǔ mǎng , jiǔ yì yǒu bèi shōu 。
shào nián bù nǔ lì , lǎo dà fù hé qiú 。

“莫惜一日勤”繁体原文

聞大倫與三曾二范聚學并寄夏三十一四首 其四

莫惜一日勤,而忘終身憂。
農夫力耕作,其必歲有秋。
日前不鹵莽,久亦有倍收。
少年不努力,老大復何求。

“莫惜一日勤”韵律对照

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莫惜一日勤,而忘终身忧。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
农夫力耕作,其必岁有秋。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
日前不卤莽,久亦有倍收。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少年不努力,老大复何求。

“莫惜一日勤”全诗注音

mò xī yī rì qín , ér wàng zhōng shēn yōu 。

莫惜一日勤,而忘终身忧。

nóng fū lì gēng zuò , qí bì suì yǒu qiū 。

农夫力耕作,其必岁有秋。

rì qián bù lǔ mǎng , jiǔ yì yǒu bèi shōu 。

日前不卤莽,久亦有倍收。

shào nián bù nǔ lì , lǎo dà fù hé qiú 。

少年不努力,老大复何求。

“莫惜一日勤”全诗翻译

译文:
莫要只在一天之内勤奋,却忘记了终身的忧虑。就像农夫勤奋地耕作,必然每年都会有丰收。不要在今日草率莽撞,长久以来也能获得倍增的收获。年轻时不努力,到老年时又能得到什么呢?
总结:这段古文告诫人们要珍惜每一天的勤奋努力,不可忽视终身的目标与忧虑。借用农夫的耕作之道,暗示持之以恒的努力必能得到回报。年轻时要努力奋斗,不然到了老年也难以实现所求之事。

“莫惜一日勤”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诗《闻大伦与三曾二范聚学并寄夏三十一四首 其四》表达了一种关于勤奋与懒惰的哲理思考。作者以农夫耕作的比喻,生动地传达出了勤奋工作的重要性。他提醒人们不要浪费时间,因为忘记努力工作会带来长期的忧虑和贫穷。就像农夫耕作一样,只有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在秋季丰收。
诗中的两句“日前不卤莽,久亦有倍收。
少年不努力,老大复何求。”直戳人心,强调了青年时期的努力和付出将在未来带来丰厚的回报,而懒惰和拖延将导致老年时无所求。

“莫惜一日勤”诗句作者吕本中介绍:

吕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据曾几《东莱先生诗集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四),字居仁,学者称东莱先生,开封(今属河南)人。幼以荫授承务郎。徽宗政和、宣和间,官济阴主簿、泰州士曹掾。宣和六年(一一二四),除枢密院编修。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迁职方员外郎。高宗绍兴六年(一一三六),召爲起居舍人,赐进士出身。八年,擢中书舍人,兼侍读,权直学士院。同年十月,因反对和议,罢职,提兴太平观。卒,谥文清。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後人亦将其附入江西诗派。有《东莱先生诗集》二十卷、《外集》三卷,及《紫微诗话》等。《宋史》卷三七六有传。 吕本中诗,前二十卷以宋乾道间沈度刻《东莱先生诗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爲底本;二十一至二十三卷以宋庆地多五年黄汝嘉刻江西诗派本《东莱先生诗外集》(简称黄本,残存第十八至二十卷,外集三卷全,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及清蒋光焴藏钞本《紫微集》较沈本、黄本多出诗六十二首(其来历不明,中有显非吕作之诗,因无所归属,姑仍予录入),合编爲第二十四卷。更多...

“莫惜一日勤”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