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青山是越中”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何处青山是越中”出自哪首诗?

答案:何处青山是越中”出自: 唐代 孟浩然 《渡浙江问舟中人》,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hé chù qīng shān shì yuè zhōng ,诗句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2:“何处青山是越中”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何处青山是越中”的上一句是: 时时引领望天末 , 诗句拼音为: shí shí yǐn lǐng wàng tiān mò ,诗句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3:“何处青山是越中”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下一句,“何处青山是越中”已经是最后一句了。

“何处青山是越中”全诗

渡浙江问舟中人 (dù zhè jiāng wèn zhōu zhōng rén)

朝代:唐    作者: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cháo luò jiāng píng wèi yǒu fēng , piān zhōu gòng jì yǔ jūn tóng 。
shí shí yǐn lǐng wàng tiān mò , hé chù qīng shān shì yuè zhōng 。

“何处青山是越中”繁体原文

渡浙江問舟中人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何处青山是越中”韵律对照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何处青山是越中”全诗注音

cháo luò jiāng píng wèi yǒu fēng , piān zhōu gòng jì yǔ jūn tóng 。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shí shí yǐn lǐng wàng tiān mò , hé chù qīng shān shì yuè zhōng 。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何处青山是越中”全诗翻译

译文: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注释:
⑴浙江:即钱塘江。《庄子》作制河,《山海经》、《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作浙江,《汉书·地理志》、《水经》作渐江水。古人所谓浙渐,实指一水。
⑵江:指钱塘江。未有:没有。
⑶扁舟:小船。《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舟:一作“舠(dāo)”。济:渡。
⑷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
⑸越中:即今浙江绍兴。


“何处青山是越中”总结赏析

赏析:

  孟浩然主要擅长写五言诗,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用于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意思是: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将当时那种淳厚的世风与人情味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并不是一味地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诗句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原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同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别擅长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很好的评价。


创作背景:

  孟浩然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初年进入张说幕府,一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其间几度出入,但并不得意,于是漫游吴越一带。开元十三年秋自洛阳出发,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然后过浙江越州(今绍兴)。此诗即作于此时。

“何处青山是越中”诗句作者孟浩然介绍: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於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爲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爲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爲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爲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爲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更多...

“何处青山是越中”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