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岂无长鑱”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我岂无长鑱”出自哪首诗?

答案:我岂无长鑱”出自: 宋代 苏轼 《与正辅游香积寺》,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wǒ qǐ wú cháng chán ,诗句平仄: 仄仄平○○

问题2:“我岂无长鑱”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我岂无长鑱”的上一句是: 见者惟木客 , 诗句拼音为: jiàn zhě wéi mù kè ,诗句平仄: 仄仄平○○

问题3:“我岂无长鑱”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我岂无长鑱”的下一句是: 真贋苦难识 , 诗句拼音为: zhēn yàn kǔ nàn shí ,诗句平仄:平仄仄○仄

“我岂无长鑱”全诗

与正辅游香积寺 (yǔ zhèng fǔ yóu xiāng jī sì)

朝代:宋    作者: 苏轼

越山少松竹,常苦野火厄。
此峰独苍然,感荷佛祖力。
茯苓无人采,千岁化琥珀。
幽光发中夜,见者惟木客。
我岂无长鑱,真贋苦难识。
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
把玩竟不食,弃置长太息。
山僧类有道,辛苦常谷汲。
我惭作机舂,凿破混沌穴。
幽寻恐不继,书板记岁月。

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

yuè shān shǎo sōng zhú , cháng kǔ yě huǒ è 。
cǐ fēng dú cāng rán , gǎn hé fó zǔ lì 。
fú líng wú rén cǎi , qiān suì huà hǔ pò 。
yōu guāng fā zhōng yè , jiàn zhě wéi mù kè 。
wǒ qǐ wú cháng chán , zhēn yàn kǔ nàn shí 。
líng miáo yǔ dú cǎo , yí sì zài háo fā 。
bǎ wán jìng bù shí , qì zhì cháng tài xī 。
shān sēng lèi yǒu dào , xīn kǔ cháng gǔ jí 。
wǒ cán zuò jī chōng , záo pò hùn dùn xué 。
yōu xún kǒng bù jì , shū bǎn jì suì yuè 。

“我岂无长鑱”繁体原文

與正輔遊香積寺

越山少松竹,常苦野火厄。
此峰獨蒼然,感荷佛祖力。
茯苓無人采,千歲化琥珀。
幽光發中夜,見者惟木客。
我豈無長鑱,真贋苦難識。
靈苗與毒草,疑似在毫髮。
把玩竟不食,棄置長太息。
山僧類有道,辛苦常谷汲。
我慚作機舂,鑿破混沌穴。
幽尋恐不繼,書板記歲月。

“我岂无长鑱”韵律对照

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
越山少松竹,常苦野火厄。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
此峰独苍然,感荷佛祖力。

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
茯苓无人采,千岁化琥珀。

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
幽光发中夜,见者惟木客。

仄仄平○○,平仄仄○仄。
我岂无长鑱,真贋苦难识。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
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把玩竟不食,弃置长太息。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
山僧类有道,辛苦常谷汲。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我惭作机舂,凿破混沌穴。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
幽寻恐不继,书板记岁月。

“我岂无长鑱”全诗注音

yuè shān shǎo sōng zhú , cháng kǔ yě huǒ è 。

越山少松竹,常苦野火厄。

cǐ fēng dú cāng rán , gǎn hé fó zǔ lì 。

此峰独苍然,感荷佛祖力。

fú líng wú rén cǎi , qiān suì huà hǔ pò 。

茯苓无人采,千岁化琥珀。

yōu guāng fā zhōng yè , jiàn zhě wéi mù kè 。

幽光发中夜,见者惟木客。

wǒ qǐ wú cháng chán , zhēn yàn kǔ nàn shí 。

我岂无长鑱,真贋苦难识。

líng miáo yǔ dú cǎo , yí sì zài háo fā 。

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

bǎ wán jìng bù shí , qì zhì cháng tài xī 。

把玩竟不食,弃置长太息。

shān sēng lèi yǒu dào , xīn kǔ cháng gǔ jí 。

山僧类有道,辛苦常谷汲。

wǒ cán zuò jī chōng , záo pò hùn dùn xué 。

我惭作机舂,凿破混沌穴。

yōu xún kǒng bù jì , shū bǎn jì suì yuè 。

幽寻恐不继,书板记岁月。

“我岂无长鑱”全诗翻译

译文:
越山缺少松竹,经常受到野火的困扰。
这座山峰独自挺拔,感受着佛祖的神力庇佑。
茯苓草无人采摘,已经化作千年琥珀。
幽暗的光芒在深夜里闪耀,只有行走的游客能看见。
我岂没有长鑱(指鉴别真伪的器具),真假难以辨别。
灵苗与毒草,看似微小却有着微妙差别。
拿来观察最终不敢食用,只能抛弃而深深叹息。
山中的僧侣有着高尚的修行之道,辛勤地从谷中取水。
我自愧不如,只是苦心钻研,试图揭开混沌之谜。
幽寻的探索恐怕难以继续,只能将所见记于书板中,记录岁月的流转。

全诗表达了诗人在越山一带的游历和对山中景观的感悟。山中的环境十分幽静,充满了神秘的力量。诗人在山中游走,观察着各种事物,如少松竹、茯苓草等,并通过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同时,诗中也提及到了修行者的智慧和苦行,以及诗人自己对于知识和探索的热忱与渴望。整首诗以古朴清新的语言,表现了对山景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索。

“我岂无长鑱”总结赏析

赏析:苏轼的《与正辅游香积寺》表现了诗人在游览香积寺时的感受和思考。诗中描写了山林幽静、景物秀丽的景致,但又通过一系列比喻和隐喻,将这些自然景物与禅宗修行、生命的沉思相联系,呈现出一种宗教和哲学的意蕴。
首节以“越山少松竹,常苦野火厄。”开篇,表现出山中的幽静和自然环境的荒凉。接着提到“此峰独苍然”,强调了这座山的孤峰之特。而“感荷佛祖力”则将自然景观与佛教思想相联系,似乎在暗示诗人在这里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启示。
第二节通过“茯苓无人采,千岁化琥珀。”这一意象,将珍贵的茯苓比喻为佛法的智慧,隐含着修行者的坚持和苦修,最终获得了宝贵的成果。而“幽光发中夜,见者惟木客。”则暗示了只有修行者才能领悟其中的深意。
接下来的节段涉及到真假之辨,从“我岂无长鑱,真贋苦难识。”可以看出诗人对真实和虚伪的思考,可能是在探讨人生的真谛。随后的“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则进一步强调了真伪之难辨,可能暗示了修行的艰辛与迷惑。
最后,诗人提到山僧和自己都在辛苦努力,但他感到惭愧,“我惭作机舂,凿破混沌穴。”这里的“混沌穴”可能代表人生的未知和迷茫,而“书板记岁月”则表明了他将这段思考记录下来,希望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我岂无长鑱”诗句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於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谥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後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後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後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佑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更多...

“我岂无长鑱”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