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叹三穷”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曾是叹三穷”出自哪首诗?

答案:曾是叹三穷”出自: 唐代 徐铉 《文献太子挽歌词五首 三》,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céng shì tàn sān qióng ,诗句平仄: 平仄仄平平

问题2:“曾是叹三穷”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曾是叹三穷”的上一句是: 故臣偏感咽 , 诗句拼音为: gù chén piān gǎn yàn ,诗句平仄: 平仄仄平平

问题3:“曾是叹三穷”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下一句,“曾是叹三穷”已经是最后一句了。

“曾是叹三穷”全诗

文献太子挽歌词五首 三 (wén xiàn tài zǐ wǎn gē cí wǔ shǒu sān)

朝代:唐    作者: 徐铉

出处成交让,经纶有大功。
泪碑瓜步北,棠树蒜山东。
百揆方时叙,重离遂不融。
故臣偏感咽,曾是叹三穷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chū chù chéng jiāo ràng , jīng lún yǒu dà gōng 。
lèi bēi guā bù běi , táng shù suàn shān dōng 。
bǎi kuí fāng shí xù , chóng lí suì bù róng 。
gù chén piān gǎn yàn , céng shì tàn sān qióng 。

“曾是叹三穷”繁体原文

文獻太子挽歌詞五首 三

出處成交讓,經綸有大功。
淚碑瓜步北,棠樹蒜山東。
百揆方時敘,重離遂不融。
故臣偏感咽,曾是歎三窮。

“曾是叹三穷”韵律对照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出处成交让,经纶有大功。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泪碑瓜步北,棠树蒜山东。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百揆方时叙,重离遂不融。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故臣偏感咽,曾是叹三穷。

“曾是叹三穷”全诗注音

chū chù chéng jiāo ràng , jīng lún yǒu dà gōng 。

出处成交让,经纶有大功。

lèi bēi guā bù běi , táng shù suàn shān dōng 。

泪碑瓜步北,棠树蒜山东。

bǎi kuí fāng shí xù , chóng lí suì bù róng 。

百揆方时叙,重离遂不融。

gù chén piān gǎn yàn , céng shì tàn sān qióng 。

故臣偏感咽,曾是叹三穷。

“曾是叹三穷”全诗翻译

译文:
这首诗的出处是不详的,然而它表达了一种悲愤之情。首先,诗人提到了成交的出现,意味着一些人通过权谋手段获得了权力和地位,而非真正的才干。接着,诗人谈到了泪水洒满的碑石位于北方的瓜步,以及棠树和蒜山东的景观。这些景物象征着过去的辉煌和荣誉。

然后,诗人抱怨各种政策和时机,暗示各种决策都有其时机和条件,却经常被人为地操纵,导致不公平和混乱。最后,诗人感叹忠臣被排斥和压制的悲愤之情,他们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这种不公和不幸让诗人感到愤怒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传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哀叹,以及对忠臣被冷落的痛心之情。

“曾是叹三穷”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古文诗是徐铉创作的《文献太子挽歌词五首》中的第三首,描述了太子成交后的世局沉痛和忧心忡忡的情感。诗人通过具象化的描写,展示了悲切的历史画面和政治风云。
诗人以太子成交让位的悲痛为背景,展示了皇室政治的动荡和变迁。太子成交,导致了一系列重大政治变革,而这种变革在诗中以泪碑、棠树、百揆等形象化的叙述得以呈现,这些形象象征了不同的政治景象和角色。
首句“成交让,经纶有大功。”表现了太子让位,成就了国家大事的局面。接着以泪碑和棠树的方位来展现太子的离去,泪碑瓜步北,棠树蒜山东,暗示了太子的流幸和征途的遥远。
“百揆方时叙,重离遂不融。”这句中“百揆”指百官,表现了当时国家政治的不稳定和朝野上下的忧虑。太子成交后,政治权力分裂,各方势力的纷争不断,不融的局面愈发显得沉重。
最后两句“故臣偏感咽,曾是叹三穷。”表达了当时忠良臣子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感伤,他们感叹于政治乱象,沉痛于时局变迁,心情愈加沉重,叹息不已。
标签: 抒情,史诗

“曾是叹三穷”诗句作者徐铉介绍:

徐铉,字鼎臣,广陵人。十岁能属文,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仕吴爲秘书郎。仕南唐,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归宋,爲散骑常侍,坐贬卒。铉文思敏速,凡所撰述,往往执笔立就。精小学,篆隶尤工。集三十卷,今编诗六卷。 更多...

“曾是叹三穷”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