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须忧去国”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更须忧去国”出自哪首诗?

答案:更须忧去国”出自: 唐代 齐己 《丙寅岁寄潘归仁》,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gèng xū yōu qù guó ,诗句平仄: 平平平仄仄

问题2:“更须忧去国”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更须忧去国”的上一句是: 干戈杀害余 , 诗句拼音为: gān gē shā hài yú ,诗句平仄: 平平平仄仄

问题3:“更须忧去国”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更须忧去国”的下一句是: 未可守贫居 , 诗句拼音为: wèi kě shǒu pín jū ,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更须忧去国”全诗

丙寅岁寄潘归仁 (bǐng yín suì jì pān guī rén)

朝代:唐    作者: 齐己

九土尽荒墟,干戈杀害余。
更须忧去国,未可守贫居。
康泰终来在,编联莫破除。
他年遇知己,无耻报襜褕。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jiǔ tǔ jìn huāng xū , gān gē shā hài yú 。
gèng xū yōu qù guó , wèi kě shǒu pín jū 。
kāng tài zhōng lái zài , biān lián mò pò chú 。
tā nián yù zhī jǐ , wú chǐ bào chān yú 。

“更须忧去国”繁体原文

丙寅歲寄潘歸仁

九土盡荒墟,干戈殺害餘。
更須憂去國,未可守貧居。
康泰終來在,編聯莫破除。
他年遇知己,無恥報襜褕。

“更须忧去国”韵律对照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九土尽荒墟,干戈杀害余。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更须忧去国,未可守贫居。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康泰终来在,编联莫破除。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他年遇知己,无耻报襜褕。

“更须忧去国”全诗注音

jiǔ tǔ jìn huāng xū , gān gē shā hài yú 。

九土尽荒墟,干戈杀害余。

gèng xū yōu qù guó , wèi kě shǒu pín jū 。

更须忧去国,未可守贫居。

kāng tài zhōng lái zài , biān lián mò pò chú 。

康泰终来在,编联莫破除。

tā nián yù zhī jǐ , wú chǐ bào chān yú 。

他年遇知己,无耻报襜褕。

“更须忧去国”全诗翻译

译文:
九州大地尽成废墟,战争屠杀使我身处危难之中。
更需忧心离开故国,无法安居乐业于贫穷之地。
康泰的时光最终会到来,不要破坏编织的联结。
将来若遇到知己,我将无愧地回报他的恩德。

全诗概括:诗人描绘了九州大地荒凉的景象,战乱的干戈使他陷入困境。他认为应该忧心离开故国,无法在贫穷之地安居乐业。然而,他仍抱有希望,相信幸福的时光最终会到来,希望人们保持联结。他宣称,将来如果遇到知己,他将感激地回报对方的恩德。

“更须忧去国”总结赏析

赏析::
这首古诗《丙寅岁寄潘归仁》是齐己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和自身命运的不满和忧虑。整首诗以平淡的语言,却透露出深刻的情感。
首先,诗中提到“九土尽荒墟,干戈杀害余”,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当时乱世动荡的不满和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感受。九土指的是九州,尽荒墟意味着整个国家遭受了战乱之苦,而“干戈杀害余”则表达了诗人亲身经历或亲友遭受战乱伤害的痛苦。
其次,诗中提到“更须忧去国,未可守贫居”,诗人似乎感到无法在家园中安居乐业,因为国家的动荡令他担心,这也反映出他对家国的忧虑之情。
然后,诗中提到“康泰终来在,编联莫破除”,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康泰时局的期望和对国家安定的向往。编联莫破除则是希望国家能够保持统一和和平,不再受到分裂和战乱的困扰。
最后,诗末提到“他年遇知己,无耻报襜褕”,诗人表达了对将来能够遇到知己的期望,愿意为知己奉献一切,不辞辛劳,无愧于友情。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承诺。这是一首具有浓厚时代背景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面,诗人对之的感慨和情感。
标签: 抒情、时局、友情

“更须忧去国”诗句作者齐己介绍: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後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爲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後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爲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更多...

“更须忧去国”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