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应折尽”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梨花应折尽”出自哪首诗?

答案:梨花应折尽”出自: 唐代 齐己 《寒食日怀寄友人》,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lí huā yìng zhé jìn ,诗句平仄: 平平平仄仄

问题2:“梨花应折尽”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梨花应折尽”的上一句是: 闲扉独不开 , 诗句拼音为: xián fēi dú bù kāi ,诗句平仄: 平平平仄仄

问题3:“梨花应折尽”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梨花应折尽”的下一句是: 柳絮自飞来 , 诗句拼音为: liǔ xù zì fēi lái ,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梨花应折尽”全诗

寒食日怀寄友人 (hán shí rì huái jì yǒu rén)

朝代:唐    作者: 齐己

万井追寒食,闲扉独不开。
梨花应折尽,柳絮自飞来。
梦觉怀仙岛,吟行遶砌苔。
浮生已悟了,时节任相催。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wàn jǐng zhuī hán shí , xián fēi dú bù kāi 。
lí huā yìng zhé jìn , liǔ xù zì fēi lái 。
mèng jué huái xiān dǎo , yín xíng rào qì tái 。
fú shēng yǐ wù le , shí jié rèn xiāng cuī 。

“梨花应折尽”繁体原文

寒食日懷寄友人

萬井追寒食,閑扉獨不開。
梨花應折盡,柳絮自飛來。
夢覺懷仙島,吟行遶砌苔。
浮生已悟了,時節任相催。

“梨花应折尽”韵律对照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万井追寒食,闲扉独不开。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梨花应折尽,柳絮自飞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梦觉怀仙岛,吟行遶砌苔。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浮生已悟了,时节任相催。

“梨花应折尽”全诗注音

wàn jǐng zhuī hán shí , xián fēi dú bù kāi 。

万井追寒食,闲扉独不开。

lí huā yìng zhé jìn , liǔ xù zì fēi lái 。

梨花应折尽,柳絮自飞来。

mèng jué huái xiān dǎo , yín xíng rào qì tái 。

梦觉怀仙岛,吟行遶砌苔。

fú shēng yǐ wù le , shí jié rèn xiāng cuī 。

浮生已悟了,时节任相催。

“梨花应折尽”全诗翻译

译文:
万家的井眼追逐着寒食的到来,只有我这扇闲置的门扉独自没有打开。
梨花应该已经折尽,柳絮却自由自在地飘落而来。
我从梦中醒来,心怀着仙岛的憧憬,吟唱着绕过石阶上的苔藓。
我已经领悟了人生的虚幻,而时节却毫不留情地催促着。



总结:

这首诗以描写寒食时节为主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悟的抒发,表达了时光的无情流转和人生的短暂。诗人以冷门的节日寒食为切入点,通过对万家井眼、闲扉、梨花、柳絮等细节的描述,展现了时节变迁的景象。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诗人通过梦境和吟咏的方式,表达了对仙岛和远方的向往。最后,诗人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虚幻和时光的匆匆,时节的催促也象征着命运的不可抗拒,表达了对光阴流逝的感慨和无奈。整首诗情绪低迷,意境幽寂,寄托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梨花应折尽”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诗《寒食日怀寄友人》由齐己创作,表达了诗人在寒食节日思念友人的心情。诗人以深沉的感情和精巧的语言描写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周围的景物。
首先,诗中提到“万井追寒食,闲扉独不开”,展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寒食节时的孤寂与思念之情。寒食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祀和怀念先人的日子,而诗人的“闲扉独不开”则显得格外孤独,与外界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诗中的“梨花应折尽,柳絮自飞来”表达了季节的更替和自然界的变化。梨花凋谢,柳絮飘扬,正是春天过渡到夏天的时刻,也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呼应,暗示着生命的轮回。
诗中还提到“梦觉怀仙岛,吟行遶砌苔”,意味着诗人在心灵中怀念着遥远的仙境,也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幻想和向往。这种思绪的流动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抒情。
最后,诗句“浮生已悟了,时节任相催”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无情。他告诫自己要珍惜眼前的时光,不让时节白白流逝。

“梨花应折尽”诗句作者齐己介绍: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後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爲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後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爲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更多...

“梨花应折尽”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