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羸到此何曾见”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鞭羸到此何曾见”出自哪首诗?

答案:鞭羸到此何曾见”出自: 宋代 程颢 《游鄠山诗十二首 猕猴》,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biān léi dào cǐ hé zēng jiàn ,诗句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问题2:“鞭羸到此何曾见”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鞭羸到此何曾见”的上一句是: 相车来便满山迎 , 诗句拼音为: xiāng chē lái biàn mǎn shān yíng ,诗句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问题3:“鞭羸到此何曾见”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鞭羸到此何曾见”的下一句是: 始觉毛虫更世情 , 诗句拼音为: shǐ jué máo chóng gèng shì qíng ,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鞭羸到此何曾见”全诗

游鄠山诗十二首 猕猴 (yóu hù shān shī shí èr shǒu mí hóu)

朝代:宋    作者: 程颢

闻说猕猴性颇灵,相车来便满山迎。
鞭羸到此何曾见,始觉毛虫更世情。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wén shuō mí hóu xìng pō líng , xiāng chē lái biàn mǎn shān yíng 。
biān léi dào cǐ hé zēng jiàn , shǐ jué máo chóng gèng shì qíng 。

“鞭羸到此何曾见”繁体原文

游鄠山詩十二首 獼猴

聞說獼猴性頗靈,相車來便滿山迎。
鞭羸到此何曾見,始覺毛蟲更世情。

“鞭羸到此何曾见”韵律对照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闻说猕猴性颇灵,相车来便满山迎。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鞭羸到此何曾见,始觉毛虫更世情。

“鞭羸到此何曾见”全诗注音

wén shuō mí hóu xìng pō líng , xiāng chē lái biàn mǎn shān yíng 。

闻说猕猴性颇灵,相车来便满山迎。

biān léi dào cǐ hé zēng jiàn , shǐ jué máo chóng gèng shì qíng 。

鞭羸到此何曾见,始觉毛虫更世情。

“鞭羸到此何曾见”全诗翻译

译文:
闻说猕猴的性格非常聪明灵活,一听说有客人来,它们便纷纷满山迎接。
但看到我这副憔悴的样子,它们何曾见过,于是我才领悟到毛虫的世情更加深刻。

“鞭羸到此何曾见”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游鄠山诗十二首 猕猴》是程颢的一首游山作品,通过描写猕猴的生动形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亲近与共生。以下是赏析:
程颢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猕猴的形象。他称猕猴为“性颇灵”,强调了猕猴的聪明和灵活,使读者对这种动物产生兴趣。猕猴在山上迎接游人的情景,给人一种和谐的画面感。
诗中提到“鞭羸到此何曾见”,强调了猕猴的稀有和珍贵,似乎是很难见到的。这句话也让人想象到游者的兴奋和好奇,因为他们来到这里看到了不同寻常的景象。
最后两句“始觉毛虫更世情”表达了程颢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赞美。猕猴是一种特殊的生物,但它们也是自然界众多生物中的一员,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存和情感。这句话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即人与自然的亲近和共生。

“鞭羸到此何曾见”诗句作者程颢介绍:

程颢(一○三二~一○八五),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历鄠县、上元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以吕公着荐,授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三年,因与新法不合,恳求外任,除权发遣京西路提点刑狱,固辞,改差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七年,监西京洛河抽税竹木务。元蚟元年(一○七八)知扶沟县。三年,罢归居洛讲学。六年,监汝州酒税。八年,哲宗立,召爲宗正寺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程颢与其弟程颐同爲理学奠基人,早年从周敦颐学,世并称二程。着有《明道先生文集》,由门人整理其日常讲录、经说等,後人与程颐着作同编入《二程全书》。《宋史》卷四二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四、《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二一有传。 程颢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八年陈宣刻本(简称弘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明万历二十年蒋春芳刻本(简称万历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六安求我斋刻本(简称涂本),并从《後村千家诗》等书辑得集外诗三首,合编爲一卷。更多...

“鞭羸到此何曾见”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