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画争雄”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文与画争雄”出自哪首诗?

答案:文与画争雄”出自: 宋代 戴复古 《王应求出示蜀中山水障气势甚雄伟李巽岩题其後论其画笔之源流二百余字》,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wén yǔ huà zhēng xióng ,诗句平仄: 平仄仄平平

问题2:“文与画争雄”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文与画争雄”的上一句是: 巽岩扛鼎笔 , 诗句拼音为: xùn yán káng dǐng bǐ ,诗句平仄: 平仄仄平平

问题3:“文与画争雄”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下一句,“文与画争雄”已经是最后一句了。

“文与画争雄”全诗

王应求出示蜀中山水障气势甚雄伟李巽岩题其後论其画笔之源流二百余字 (wáng yìng qiú chū shì shǔ zhōng shān shuǐ zhàng qì shì shèn xióng wěi lǐ xùn yán tí qí hòu lùn qí huà bǐ zhī yuán liú èr bǎi yú zì)

朝代:宋    作者: 戴复古

妙甚丹青手,能移造化功。
三川山水国,半幅画图中。
玉局人何在,铜梁路可通。
巽岩扛鼎笔,文与画争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miào shèn dān qīng shǒu , néng yí zào huà gōng 。
sān chuān shān shuǐ guó , bàn fú huà tú zhōng 。
yù jú rén hé zài , tóng liáng lù kě tōng 。
xùn yán káng dǐng bǐ , wén yǔ huà zhēng xióng 。

“文与画争雄”繁体原文

王應求出示蜀中山水障氣勢甚雄偉李巽巖題其後論其畫筆之源流二百餘字

妙甚丹青手,能移造化功。
三川山水國,半幅畫圖中。
玉局人何在,銅梁路可通。
巽巖扛鼎筆,文與畫爭雄。

“文与画争雄”韵律对照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妙甚丹青手,能移造化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川山水国,半幅画图中。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玉局人何在,铜梁路可通。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巽岩扛鼎笔,文与画争雄。

“文与画争雄”全诗注音

miào shèn dān qīng shǒu , néng yí zào huà gōng 。

妙甚丹青手,能移造化功。

sān chuān shān shuǐ guó , bàn fú huà tú zhōng 。

三川山水国,半幅画图中。

yù jú rén hé zài , tóng liáng lù kě tōng 。

玉局人何在,铜梁路可通。

xùn yán káng dǐng bǐ , wén yǔ huà zhēng xióng 。

巽岩扛鼎笔,文与画争雄。

“文与画争雄”全诗翻译

译文:

妙甚丹青手,能移造化功。
手法非常妙绝,可以展现出造化之功。
三川山水国,半幅画图中。
描绘了三川山水的国土景色,画卷中仅占半幅。
玉局人何在,铜梁路可通。
玉局之人身在何方,铜梁之路是否可通行。
巽岩扛鼎笔,文与画争雄。
岩石上扛着鼎的画笔,文学和绘画相互竞相辉映。

总结:

本诗描绘了一位神奇的画家,他的绘画技巧妙绝,能够展现出造化之功,画卷中呈现了三川山水的国土景色。然而,诗中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玉局之人的去向和铜梁之路的通行情况,使诗歌更具神秘色彩。而岩石上扛鼎的画笔则象征着文学和绘画的相互竞争,彰显了文学艺术的伟大之处。

“文与画争雄”诗句作者戴复古介绍:

戴复古(一一六七~?)(生年据本集卷四《新年自唱自和》“淳佑四年春……七十八岁叟”推算),字式之,黄岩(今属浙江)人,居南塘石屏山,因号石屏。敏子。少孤,笃志於诗,从林宪、徐似道游,又登陆游之门。後以诗游江湖间几五十年,仅於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爲邵武教授(明嘉靖《邵武府志》卷四)。年近八十,始由其子琦自镇江迎还,又数年後卒(《台州外书》卷四)。其诗由友人赵汝谠选爲《石屏小集》,袁甫选爲《续集》,萧泰来选爲《第三稿》,李贾、姚镛选爲《第四稿》(清光绪《台州府志》卷四五《经籍考》一二)。又有《石屏新语》一卷(《台州外书》卷六)。今存《石屏诗集》十卷、《石屏词》一卷。明嘉靖《太平县志》卷六、万历《黄岩县志》卷六有传。 戴复古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弘治十一年宋监、马金刻本《石屏诗集》十卷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石屏诗集》六卷(简称四库本),及《南宋群贤小集》所收之《中兴群公吟稿戊集·石屏戴式之》诗三卷(简称群贤本)、汲古阁影宋钞《南宋六十家小集·石屏续集》四卷(简称六十家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八卷。更多...

“文与画争雄”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