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ǐ diào gē tóu
水调歌头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崔与之 (cuī yǔ zhī)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梅岭绿阴青子,蒲间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
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wàn lǐ yún jiān shù , lì mǎ jiàn mén guān 。
luàn shān jí mù wú jì , zhí běi shì cháng ān 。
rén kǔ bǎi nián tú tàn , guǐ kū sān biān fēng dí , tiān dào jiǔ yìng hái 。
shǒu xiě liú tún zòu , jiǒng jiǒng cùn xīn dān 。
duì qīng dēng , sāo bái fà , lòu shēng cán 。
lǎo lái xūn yè wèi jiù , fáng què yī shēn xián 。
méi lǐng lǜ yīn qīng zǐ , pú jiān qīng quán bái shí , guài wǒ jiù méng hán 。
fēng huǒ píng ān yè , guī mèng dào jiā shān 。

豪放 爱国 感慨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万里之外的云中,矗立着马剑门关。乱翠的山峦延伸至视野的尽头,正北方是长安城。人们历经百年的苦难沉浸在痛苦之中,鬼神为三方战事哀鸣,战马的锋利戈戟让人们悲伤,但天道终将还会有转机。手写的奏章留在军营,文字中蕴含着真挚的心意。对着青灯,抚摸着已经斑白的发丝,滴水不绝的漏壶声显得格外凄凉。年老时依然未完成功业,反而耽误了身心的闲暇。梅岭上翠绿的荫蔽下有青松,蒲草丛中清泉潺潺,怪我曾经的誓约如今冰寒。烽火平安的夜晚,我归梦回到故乡的山川。
全诗表达了诗人身世坎坷,历经战乱沧桑的一生。诗人以古戍和关隘作为背景,展示了壮阔的山川景色,并借此反衬出人事沧桑。诗中用“乱山”、“直北”等描绘景物,用“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等描绘人们的苦难,以及“天道久应还”传达对转机的期盼。诗人笔下的手写奏章体现了他的真情实感,而面对青灯、白发、滴水的描写,则传达出时光荏苒、岁月无情的主题。诗的末尾,通过描写梅岭的绿阴、蒲间的清泉,以及烽火安稳的夜晚,表达了归乡的渴望和对平安的向往。整首诗以豪放的笔触,展示了诗人对人生沧桑的深切感慨和对家国的深情厚意。

鉴赏:

  南宋名臣崔与之是广州人,一直被称为“粤词之视”。他开创了的“雅健”为宗旨的岭南词风,对后世岭南词人影响很大。南宋后期的李昂英、赵必王象、陈纪等人,便是这种“雅健”词风的直接继承者。这首词苍凉沉郁,感慨良多,感情与风格都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的词相近。由于崔与之僻处岭南,存词甚少,故鲜为人知。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起句居高临下,气势恢宠,形成全词的豪迈基调。“万里”,写地域之远:“云间”,写地势之高:“戍”,正点出崔与之的安抚使身份。剑门关为川陕间重要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词人于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立马,极目骋怀,自多感慨。以下笔锋一转,由豪迈转为苍凉。“乱山”二句,语本杜甫“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小寒食舟中作》)。长安是汉唐旧都,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指代京城,此即指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长安在剑阁北面,亦早入金手,故“直北是长安”句,既是实指,又是借指,一语双关。句中虽无“愁看”二字,而愁绪自在其中。乱山无际,故都何在?“直北”五字,似是淡淡道来,实则包含着无穷的悲愤,无穷的血泪。接下去,词人便承此发挥,描写金兵入犯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二句概括了宋朝自南渡以来中原人民的悲惨遭遇。中原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边境地方更因战乱频仍,死者不计其数。“鬼哭”句,正是写边境一带“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的悲惨情况。这两句把战乱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同身爱,激起对敌人的义愤。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明确表示:天道好还,否极泰来,胡运是不会长久的,苦难的日子应该到尽头了!“天道久应还”五字铿锵有力,稳操胜券,流露出作者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与陆游“逆虏运尽行当平”,“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怀有同样迫切的期望。

  紧接着,作者由对北方人民的思念和关注,进而联想到自己的职责,表示要亲写奏章,留在四川屯守御金,使他管辖下的一方百姓,不受金人的侵害。“手写”二句豪气干云,壮怀激烈,字字作金石声,具见作者忧国忧民的一片赤诚。真是热血沸腾,肝胆相照!

  下阕以“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三个短句作过片,写出作者赋词时的环境气氛:青灯荧荧,夜漏将尽。三句中,重点放在“搔白首”三字上;由此而引出“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的慨叹。这里的“勋业”,并非指一般的功名,而是指收复失地的大业。这与陆游“华发苍颜羞自照”,“逆胡未灭心未平”(《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的意思一样。由于“老来勋业未就”,因此作者原来打算功成身退,归老林泉的愿望便落空了。北宋名臣范仲淹戍边时,曾有感于自己未能象后汉的窦宪一样,北逐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而慨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崔与之亦有此感慨。虽然他对家乡十分思念,但抗金守土的责任感,又使他不得不继续留在异乡。他感到有负故乡的山水,仿佛广州白云山上蒲涧的流泉,粤北梅岭上青青的梅子,都在责备他忘了归隐田园的旧约了。句中的“旧盟寒”,指的是背信弃义之意。“怪我旧盟寒”五字,是对“妨却一身闲”句的照应。“怪”、“妨”二字甚佳,能把作者“老来勋业未就”,思家而不得归的矛盾复杂心境,委婉地表达出来。这两句貌似闲适,内里却是跳动着作者的报国丹心的。

  末二句“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对上述意思再加深一层,意思是说:请不要责备我负约吧,在“逆胡未灭”、烽烟未息之时,我又能归去?其实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念故乡,每当战事暂宁的“烽火平安夜”,我的梦魂就回到故乡去了!这两句思家情深,报国意切,十字融为一体。以此收束全词,使人回味无穷。


创作背景:

  1219—1222年,崔与之,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曾登临剑阁,写下这首词。这时,淮河秦岭以北的大片国土,尽沦于敌手。在这种情况下,词人立马剑门,举目瞭望中原,心中不胜感慨。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本文作者崔与之介绍:🔈

--(1158-1239)字正之,广州(今属广东)人。绍熙四年(1193)进士。累官秘书监、权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进本路安抚使。又为广东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拜参知政事、右丞相,皆力辞。有诗文集。词存二首。 查看更多>>

崔与之的词:

词牌名「水调歌头」介绍:🔈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花犯念奴》。此调是截取《水调歌》大曲开头一章的创新之作。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

相关诗词:

杂曲歌辞 水调 歌第二 (zá qū gē cí shuǐ tiáo gē dì èr)

朝代:唐    作者: 不详

猛将关西意气多,能骑骏马弄琱戈。
金鞍宝铰精神出,笛倚新翻水调歌。

杂曲歌辞 水调 歌第四 (zá qū gē cí shuǐ tiáo gē dì sì)

朝代:唐    作者: 不详

陇头一叚气长秋,举目萧条总是愁。
秖为征人多下泪,年年添作断肠流。

听歌六绝句 水调 (tīng gē liù jué jù shuǐ tiáo)

朝代:唐    作者: 白居易

五言一徧最殷勤,调少情多似有因。
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

赠歌者二首 二 (zèng gē zhě èr shǒu èr)

朝代:唐    作者: 高骈

公子邀欢月满楼,双成揭调唱伊州。
便从席上风沙起,直到阳关水尽头。

杂曲歌辞 水调 歌第五 (zá qū gē cí shuǐ tiáo gē dì wǔ)

朝代:唐    作者: 不详

双带仍分影,同心巧结香。
不应须换彩,意欲媚浓妆。

婉约 抒情

听歌六绝句 何满子 (tīng gē liù jué jù hé mǎn zǐ)

朝代:唐    作者: 白居易

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
一曲四调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句 其九 (jù qí jiǔ)

朝代:宋    作者: 王琪

谁将水调歌秋雁,不遣君王待曲终。

杂曲歌辞 水调 歌第一 (zá qū gē cí shuǐ tiáo gē dì yī)

朝代:唐    作者: 不详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杂曲歌辞 水调 歌第三 (zá qū gē cí shuǐ tiáo gē dì sān)

朝代:唐    作者: 不详

王孙别上绿珠轮,不羡名公乐此身。
户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

相和歌辞 子夜四时歌六首 冬歌二首 一 (xiāng hé gē cí zǐ yè sì shí gē liù shǒu dōng gē èr shǒu yī)

朝代:唐    作者: 郭元振

北极严气升,南至温风谢。
调丝竞短歌,拂枕怜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