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全唐诗 >诗词名句 > 咏荆轲 > 世传故多谬

“世传故多谬”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世传故多谬”出自哪首诗?

答案:世传故多谬”出自: 唐代 柳宗元 《咏荆轲》,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shì chuán gù duō miù ,诗句平仄: 仄○仄平仄

问题2:“世传故多谬”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世传故多谬”的上一句是: 实谓勇且愚 , 诗句拼音为: shí wèi yǒng qiě yú ,诗句平仄: 仄○仄平仄

问题3:“世传故多谬”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世传故多谬”的下一句是: 太史徵无且 , 诗句拼音为: tài shǐ zhǐ wú qiě ,诗句平仄:仄仄平平○

“世传故多谬”全诗

咏荆轲 (yǒng jīng kē)

朝代:唐    作者: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劒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徵无且。

○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yàn qín bù liǎng lì , tài zǐ yǐ wèi yú 。
qiān jīn fèng duǎn jì , bǐ shǒu jīng qīng qū 。
qióng nián xùn suǒ yù , bīng shì qiě jiàn tú 。
wēi yán jī yōu fèn , nù mù cí yàn dōu 。
shuò fēng dòng yì shuǐ , huī jué qián cháng qū 。
hán shǒu zhì sù yuàn , xiàn tián kāi bǎn tú 。
jiǒng rán yào diàn guāng , zhǎng wò wǎng zhèng fū 。
zào duān hé qí ruì , lín shì jìng zī jū 。
cháng hóng tǔ bái rì , cāng cù fǎn shòu zhū 。
àn jiàn hè píng nù , fēng léi zhù hào hū 。
cí fù duàn zǐ shǒu , kuáng zǒu wú róng qū 。
yí chéng shān qī zú , tái guān jiē fén wū 。
shǐ qī yōu huàn mǐ , zú dòng zāi huò shū 。
qín huáng běn zhà lì , shì yǔ huán gōng shū 。
nài hé xiào cáo zǐ , shí wèi yǒng qiě yú 。
shì chuán gù duō miù , tài shǐ zhǐ wú qiě 。

“世传故多谬”繁体原文

詠荆軻

燕秦不兩立,太子已爲虞。
千金奉短計,匕首荆卿趨。
窮年徇所欲,兵勢且見屠。
微言激幽憤,怒目辭燕都。
朔風動易水,揮爵前長驅。
函首致宿怨,獻田開版圖。
炯然耀電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銳,臨事竟趑趄。
長虹吐白日,倉卒反受誅。
按劒赫憑怒,風雷助號呼。
慈父斷子首,狂走無容軀。
夷城芟七族,臺觀皆焚汙。
始期憂患弭,卒動災禍樞。
秦皇本詐力,事與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實謂勇且愚。
世傳故多謬,太史徵無且。

“世传故多谬”韵律对照

○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按劒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世传故多谬,太史徵无且。

“世传故多谬”全诗注音

yàn qín bù liǎng lì , tài zǐ yǐ wèi yú 。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qiān jīn fèng duǎn jì , bǐ shǒu jīng qīng qū 。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qióng nián xùn suǒ yù , bīng shì qiě jiàn tú 。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wēi yán jī yōu fèn , nù mù cí yàn dōu 。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shuò fēng dòng yì shuǐ , huī jué qián cháng qū 。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hán shǒu zhì sù yuàn , xiàn tián kāi bǎn tú 。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jiǒng rán yào diàn guāng , zhǎng wò wǎng zhèng fū 。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zào duān hé qí ruì , lín shì jìng zī jū 。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cháng hóng tǔ bái rì , cāng cù fǎn shòu zhū 。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àn jiàn hè píng nù , fēng léi zhù hào hū 。

按劒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cí fù duàn zǐ shǒu , kuáng zǒu wú róng qū 。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yí chéng shān qī zú , tái guān jiē fén wū 。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shǐ qī yōu huàn mǐ , zú dòng zāi huò shū 。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qín huáng běn zhà lì , shì yǔ huán gōng shū 。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nài hé xiào cáo zǐ , shí wèi yǒng qiě yú 。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shì chuán gù duō miù , tài shǐ zhǐ wú qiě 。

世传故多谬,太史徵无且。

“世传故多谬”全诗翻译

译文: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注释:
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荆卿:指荆轲。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世传故多谬”总结赏析

简析:

  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鉴赏: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素骥,白马。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世传故多谬”诗句作者柳宗元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爲监察御史里行。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擢尚书礼部员外郎。会叔文败,贬永州司马。宗元少精警绝伦,爲文章雄深雅健,踔厉风发,爲当时流辈所推仰。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居闲益自刻苦。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读者爲之悲恻。元和十年,移柳州刺史。江岭间爲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爲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卒,年四十七。集四十五卷,内诗二卷,今编爲四卷。更多...

“世传故多谬”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