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春泥未溅裾”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陌上春泥未溅裾”出自哪首诗?

答案:陌上春泥未溅裾”出自: 宋代 苏轼 《次韵柳子玉见寄》,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mò shàng chūn ní wèi jiàn jū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2:“陌上春泥未溅裾”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陌上春泥未溅裾”的上一句是: 薄雷轻雨晓晴初 , 诗句拼音为:báo léi qīng yǔ xiǎo qíng chū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3:“陌上春泥未溅裾”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陌上春泥未溅裾”的下一句是: 行乐及时虽有酒 , 诗句拼音为: xíng lè jí shí suī yǒu jiǔ ,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陌上春泥未溅裾”全诗

次韵柳子玉见寄 (cì yùn liǔ zǐ yù jiàn jì)

朝代:宋    作者: 苏轼

薄雷轻雨晓晴初,陌上春泥未溅裾
行乐及时虽有酒,出门无侣漫看书。
遥知寒食催归骑,定把鸱夷载後车。
他日见邀须强起,不应辞病似相如。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báo léi qīng yǔ xiǎo qíng chū , mò shàng chūn ní wèi jiàn jū 。
xíng lè jí shí suī yǒu jiǔ , chū mén wú lǚ màn kàn shū 。
yáo zhī hán shí cuī guī qí , dìng bǎ chī yí zǎi hòu chē 。
tā rì jiàn yāo xū qiáng qǐ , bù yìng cí bìng sì xiāng rú 。

“陌上春泥未溅裾”繁体原文

次韵柳子玉見寄

薄雷輕雨曉晴初,陌上春泥未濺裾。
行樂及時雖有酒,出門無侶漫看書。
遥知寒食催歸騎,定把鴟夷載後車。
他日見邀須强起,不應辭病似相如。

“陌上春泥未溅裾”韵律对照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薄雷轻雨晓晴初,陌上春泥未溅裾。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行乐及时虽有酒,出门无侣漫看书。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遥知寒食催归骑,定把鸱夷载後车。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他日见邀须强起,不应辞病似相如。

“陌上春泥未溅裾”全诗注音

báo léi qīng yǔ xiǎo qíng chū , mò shàng chūn ní wèi jiàn jū 。

薄雷轻雨晓晴初,陌上春泥未溅裾。

xíng lè jí shí suī yǒu jiǔ , chū mén wú lǚ màn kàn shū 。

行乐及时虽有酒,出门无侣漫看书。

yáo zhī hán shí cuī guī qí , dìng bǎ chī yí zǎi hòu chē 。

遥知寒食催归骑,定把鸱夷载後车。

tā rì jiàn yāo xū qiáng qǐ , bù yìng cí bìng sì xiāng rú 。

他日见邀须强起,不应辞病似相如。

“陌上春泥未溅裾”全诗翻译

译文:
薄薄的雷声,细细的雨滴,晨光初露,晴朗的天空。在小路上,春天的泥泞还未溅湿我的裙摆。

在欢乐的时光里,虽然有美酒相伴,但我出门时却无伴侣,只是漫不经心地看着书。

遥远的知道寒食节即将催促我回家,我决定把我的鸱夷装在车上,准备带着它一起回去。

在未来的某一天,若有人邀请我去做某事,我会努力振作起来,不会因病而推辞,就像古代的相如一样坚毅果断。

这首诗写景描写了春日的清晨,描绘了诗人在春雨中独自出门游玩的场景。诗人并未受酒宴的诱惑,而是独自看书,表现了其淡泊名利的品质。在诗末,诗人表现出坚毅果断的品格,表示自己若有约请,即便身体不适,也会努力应约。整体而言,诗意表达了淡泊名利、坚定果敢的人生态度。

“陌上春泥未溅裾”总结赏析

赏析:苏轼的《次韵柳子玉见寄》是一首充满着诗人豁达心境的词。这首词以描写春天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自在和豁达。
首句“薄雷轻雨晓晴初”,以自然景象为开端,描述了一个春天清晨,雷声微弱,雨水轻柔,天空渐渐放晴的场景。这一景象传达出生机勃勃的春天氛围。
接着,“陌上春泥未溅裾”,诗人走在田间小道上,春天的泥土还没有溅到他的衣裳上,这句表现出诗人的闲适和清静。
第二句“行乐及时虽有酒,出门无侣漫看书”,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享受和对书籍的热爱。诗人认为生活中的乐趣和享受都应该及时把握,而他独自走出家门,无需伴侣,安静地阅读书籍,感受内心的宁静。
第三句“遥知寒食催归骑,定把鸱夷载后车”,提到了寒食节,这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诗人意味着时间不等人,必须要及时回家。而“鸱夷”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乐器,这里用来象征着诗人的文化和知识。他打算将文化知识带回家,载在车上。
最后一句“他日见邀须强起,不应辞病似相如”,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豁达的态度。他希望未来有机会再相聚,不应该因为身体的不适而推辞,就像古代的文学家司马相如一样。这句话也反映出了诗人的胸怀和豁达心态。

“陌上春泥未溅裾”诗句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於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谥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後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後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後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佑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更多...

“陌上春泥未溅裾”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