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知此声能断肠”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岂知此声能断肠”出自哪首诗?

答案:岂知此声能断肠”出自: 宋代 欧阳修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qǐ zhī cǐ shēng néng duàn cháng ,诗句平仄:

问题2:“岂知此声能断肠”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岂知此声能断肠”的上一句是: 不识黄云出塞路 , 诗句拼音为: bù shí huáng yún chū sài lù ,诗句平仄:

问题3:“岂知此声能断肠”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下一句,“岂知此声能断肠”已经是最后一句了。

“岂知此声能断肠”全诗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míng fēi qū hé wáng jiè fǔ zuò)

朝代:宋    作者: 欧阳修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顔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hú rén yǐ ān mǎ wèi jiā , shè liè wèi sú 。
quán gān cǎo měi wú cháng chù , niǎo jīng shòu hài zhēng chí zhú 。
shuí jiāng hàn nǚ jià hú ér , fēng shā wú qíng mào rú yù 。
shēn xíng bù yù zhōng guó rén , mǎ shàng zì zuò sī guī qū 。
tuī shǒu wèi pí què shǒu pá , hú rén gòng tīng yì zī jiē 。
yù yán liú luò sǐ tiān yá , pí pá què chuán lái hàn jiā 。
hàn gōng zhēng àn xīn shēng pǔ , yí hèn yǐ shēn shēng gèng kǔ 。
xiān xiān nǚ shǒu shēng dòng fáng , xué dé pí pá bù xià táng 。
bù shí huáng yún chū sài lù , qǐ zhī cǐ shēng néng duàn cháng 。

“岂知此声能断肠”繁体原文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胡人以鞍馬爲家,射獵爲俗。
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
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推手爲琵却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
玉顔流落死天涯,琵琶却傳來漢家。
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
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
不識黄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岂知此声能断肠”韵律对照

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
玉顔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岂知此声能断肠”全诗注音

hú rén yǐ ān mǎ wèi jiā , shè liè wèi sú 。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quán gān cǎo měi wú cháng chù , niǎo jīng shòu hài zhēng chí zhú 。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shuí jiāng hàn nǚ jià hú ér , fēng shā wú qíng mào rú yù 。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shēn xíng bù yù zhōng guó rén , mǎ shàng zì zuò sī guī qū 。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tuī shǒu wèi pí què shǒu pá , hú rén gòng tīng yì zī jiē 。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yù yán liú luò sǐ tiān yá , pí pá què chuán lái hàn jiā 。

玉顔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hàn gōng zhēng àn xīn shēng pǔ , yí hèn yǐ shēn shēng gèng kǔ 。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xiān xiān nǚ shǒu shēng dòng fáng , xué dé pí pá bù xià táng 。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bù shí huáng yún chū sài lù , qǐ zhī cǐ shēng néng duàn cháng 。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岂知此声能断肠”全诗翻译

注释:

⑴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这组诗是为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
⑵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⑶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这里泛指华夏以外的各民族。

“岂知此声能断肠”总结赏析

赏析:

  这组诗第一首头四句,破空而来,用类似散文的诗语,写胡人游猎生活,晴示胡、汉之异。接着以“谁将汉女嫁胡儿”,接到明妃身上。写明妃以“汉女嫁胡儿”,以“如玉”之颜面,冒“无情”之“风沙”,而且“身行”之处,连“中国(指中原)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接下用“推手为琵却手琶”,紧承“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却手”,犹言一推一放。“琵琶”本是象声词,如同现代说的“噼啪”,以乐器之声为乐器之名。一推一放,噼噼啪啪,刻画明妃满腔哀思,信手成曲。但琵琶哀音,却十分感人,连胡人听了“亦咨磋”不已。这种写法与王安石“沙上行人却回首”相同。以上三层,由胡、汉习俗之异,写到明妃流落之苦,再写到明妃思归作曲,谱入琵琶,层次井然,而重点在于这一琵琶“新声谱”。因为作者正是要就此抒发慨叹的。

  “玉颜”句承上;“琵琶”句启下。脉络十分清晰,而笔势极为矫建。作者所要讲的就是琵琶“传入汉家”以后的反应。明妃的“思乡曲”,本应引起“汉家”的悲悯、同情与愤慨;然而“汉宫”中却将其视为“新声谱”来“争按”,以别人的苦楚,供自己享乐。“遗恨”、“苦声”并没有激起应有的反响。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汉宫中“纤纤女手”“学得琵琶不下堂”,正是因为统治者喜好这种“新声”的缘故;而喜好这种“新声”,正是因为他们“生于深宫之中”,根本不知道边塞之苦。这里讲的就不止“纤纤女手”了。自石晋割弃燕云十六州,北边广大地区在北宋一直没有恢复,有许许多多“流落死天涯”的百姓。仁宗时,辽国、西夏交替侵扰,而宋朝君臣却仍粉饰大平,宴安如故。“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这正是作者对居安忘危、不事振作的宋朝君臣的揭露与谴责。以前写明妃的人,或写明妃个人遭遇,或借以抒发“士不遇”的感慨,欧阳修却从夷夏之辨讲起,从国家大事着眼,这是他高于前人之处。而且,议论国事,却只就琵琶“新声”而言,能从小中见大,因而较《和王介甫明妃曲》后篇的“在诗中发议论”,艺术性更强。

  第二首诗中“汉宫”四句化用西汉李延年诗歌之意,略叙明妃事实,笔力简劲。“绝色”两句,紧承前四句,妙在完全用“重色”的君王的口吻说话;“虽能”两句转向责备汉元帝,就事论事,语挟风霜。但这只是为下边两句作铺垫。

  “耳目”两句,为全篇警策,宋人说它“切中膏肓”(《诗林广记》引钱晋斋语),得以广泛传诵。诗人说,眼前的美丑尚不能辨,万里之外的“夷狄”情况何以判断?又何以能制定制服“夷狄”之策呢?这是极深刻的历史见解,而又以诗语出之,千古罕见。事实却不是“制夷狄”而是为“夷狄”所“制”。因而自然引出“汉计诚已拙”这一判语。

  “汉计诚已拙”语简意深,是全诗主旨所在。汉代的“和亲”与宋代的“岁币”,同是乞求和平,为计之拙,正复相同。诗中表面上是说汉朝,实际上是说宋朝。妙在一经点出,便立即转入“女色难自夸”,以接回明妃身上,否则就成了《和亲论》而不是《明妃曲》。

  “明妃去时泪”四句,用泪洒花枝,风起花落,渲染悲剧气氛,形象生动,但主要用以引起“红颜”两句。这两句要明妃“自嗟”“薄命”,怨而不怒。欧阳修对王安石诗中讲的“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自深”等语,也像王回等人一样,有所误解,故下此两句,以使之符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欧阳修、王安石的思想境界之差别,亦于此可见。但解释时也不能太坐实,像钱晋斋说是“末言非元帝之不知幸于明妃,乃明妃之命薄而不见幸于元帝”,则与篇首“天子初未识”,“耳目所及尚如此”相矛盾,有失于诗人“微而婉”之旨。

  前一首写“汉宫”不知边塞苦,后一首写和亲政策之“计拙”,借汉言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间叙事、抒情、议论杂出,转折跌宕,而自然流畅,形象鲜明,虽以文为诗而不失诗味。叶梦得说欧阳修“矫昆体,以气格为主”(《石林诗话》),这首诗正是以气格擅美的。


创作背景:

  自汉代以来, 王昭君的故事一直是诗人们乐于吟诵的题材,但在主题上大多不出“悲怨”二字。其中著名的如卢照邻《昭君怨》、李白《王昭君》、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等都以渲染和挖掘悲剧内涵取胜。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字介甫)作《明妃曲二首》,议论新警,一时和者甚众。欧阳修也作两首以和。


“岂知此声能断肠”诗句作者欧阳修介绍: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佑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乾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复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系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於卷末。更多...

“岂知此声能断肠”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