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前还料敌”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樽前还料敌”出自哪首诗?

答案:樽前还料敌”出自: 宋代 杨亿 《黄从事随军》,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zūn qián huán liào dí ,诗句平仄: 平平平仄仄

问题2:“樽前还料敌”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樽前还料敌”的上一句是: 三时看阵云 , 诗句拼音为: sān shí kàn zhèn yún ,诗句平仄: 平平平仄仄

问题3:“樽前还料敌”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樽前还料敌”的下一句是: 楯上更摛文 , 诗句拼音为: dùn shàng gèng chī wén ,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樽前还料敌”全诗

黄从事随军 (huáng cóng shì suí jūn)

朝代:宋    作者: 杨亿

买符来赴调,负羽去从军。
五夜闻边角,三时看阵云。
樽前还料敌,楯上更摛文。
手笔人多许,须铭窦宪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mǎi fú lái fù tiáo , fù yǔ qù cóng jūn 。
wǔ yè wén biān jiǎo , sān shí kàn zhèn yún 。
zūn qián huán liào dí , dùn shàng gèng chī wén 。
shǒu bǐ rén duō xǔ , xū míng dòu xiàn xūn 。

“樽前还料敌”繁体原文

黄從事隨軍

買符來赴調,負羽去從軍。
五夜聞邊角,三時看陣雲。
樽前還料敵,楯上更摛文。
手筆人多許,須銘竇憲勳。

“樽前还料敌”韵律对照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买符来赴调,负羽去从军。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夜闻边角,三时看阵云。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樽前还料敌,楯上更摛文。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手笔人多许,须铭窦宪勳。

“樽前还料敌”全诗注音

mǎi fú lái fù tiáo , fù yǔ qù cóng jūn 。

买符来赴调,负羽去从军。

wǔ yè wén biān jiǎo , sān shí kàn zhèn yún 。

五夜闻边角,三时看阵云。

zūn qián huán liào dí , dùn shàng gèng chī wén 。

樽前还料敌,楯上更摛文。

shǒu bǐ rén duō xǔ , xū míng dòu xiàn xūn 。

手笔人多许,须铭窦宪勳。

“樽前还料敌”全诗翻译

译文:
购买符符来赴召集,背着羽毛去从军。五个夜晚听到边境传来角声,三个时辰观看阵云排布。在饮酒前还要考虑敌人的情况,在挂起盾牌上更加彰显战功。虽然手笔众多的人都承诺了,但一定要铭刻窦宪的功勋。

全诗写了一位士兵买符、背羽毛前去从军的情景。诗人感叹边境战事紧张,听到角声震撼心灵,亲眼看到阵云的浩大场面。诗人提醒士兵要有备而来,战场上要有威武的形象。并且强调了窦宪的功绩应该被永远铭记。整首诗表现了战争氛围和士兵的决心。

“樽前还料敌”诗句作者杨亿介绍:

杨亿(九七四~一○二一),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年十一,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三年(九九二)赐进士及第(《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迁光禄寺丞。四年,直集贤院。至道二年(九九六)迁着作佐郎。真宗即位初,预修《太宗实录》。咸平元年(九九八)书成(《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乞外补就养,知处州。三年,召还,拜左司谏。四年,知制诰(《武夷新集》自序)。景德二年(一○○五)与王钦若同修《册府元龟》(《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三年,爲翰林学士。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以太常少卿分司西京(《续资治通监长编》卷八○)。天禧二年(一○一八)拜工部侍郎。三年,权同知贡举,坐考成就差谬,降授秘书监。四年,复爲翰林学士,十二月卒,年四十七。谥文(《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三)。所着《括苍》、《武夷》、《颍阴》等集共一九四卷。传世有《武夷新集》二十卷,另编有《西崑酬唱集》二卷。《宋史》卷三○五有传。 杨亿诗,前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夷新集》爲底本。校以明刻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明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法式善编《宋元人诗集·武夷新集》存素堂抄本(简称法式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清抄本,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室),清嘉庆十六年祝昌泰留香室刻本《宋杨文公武夷新集》(简称祝刻本,藏科学院图书馆)。第六、第七卷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玩珠堂刊《西崑酬唱集》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本(简称四库本)和清康熙周桢、王图炜合注(简称周王合注本)等。另从《宋文监》、《会稽掇英总集》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八卷。更多...

“樽前还料敌”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