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长兴公”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何云长兴公”出自哪首诗?

答案:何云长兴公”出自: 宋代 李之仪 《读渊明诗效其体十首 其六》,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hé yún cháng xīng gōng ,诗句平仄: 平平○○平

问题2:“何云长兴公”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何云长兴公”的上一句是: 燔燎参樽罍 , 诗句拼音为: fán liáo cān zūn léi ,诗句平仄: 平平○○平

问题3:“何云长兴公”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何云长兴公”的下一句是: 陈迹独归来 , 诗句拼音为: chén jì dú guī lái ,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何云长兴公”全诗

读渊明诗效其体十首 其六 (dú yuān míng shī xiào qí tǐ shí shǒu qí liù)

朝代:宋    作者: 李之仪

用舍系临时,金玉与蒿莱。
尘埃混瓦砾,燔燎参樽罍。
何云长兴公,陈迹独归来。
一跌竟不起,念之有余哀。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

yòng shè xì lín shí , jīn yù yǔ hāo lái 。
chén āi hùn wǎ lì , fán liáo cān zūn léi 。
hé yún cháng xīng gōng , chén jì dú guī lái 。
yī diē jìng bù qǐ , niàn zhī yǒu yú āi 。

“何云长兴公”繁体原文

讀淵明詩效其體十首 其六

用舍繫臨時,金玉與蒿萊。
塵埃混瓦礫,燔燎參樽罍。
何云長興公,陳迹獨歸來。
一跌竟不起,念之有餘哀。

“何云长兴公”韵律对照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用舍系临时,金玉与蒿莱。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尘埃混瓦砾,燔燎参樽罍。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何云长兴公,陈迹独归来。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
一跌竟不起,念之有余哀。

“何云长兴公”全诗注音

yòng shè xì lín shí , jīn yù yǔ hāo lái 。

用舍系临时,金玉与蒿莱。

chén āi hùn wǎ lì , fán liáo cān zūn léi 。

尘埃混瓦砾,燔燎参樽罍。

hé yún cháng xīng gōng , chén jì dú guī lái 。

何云长兴公,陈迹独归来。

yī diē jìng bù qǐ , niàn zhī yǒu yú āi 。

一跌竟不起,念之有余哀。

“何云长兴公”全诗翻译

译文:
在舍系临时的时候,拿着金玉和蒿莱(一种植物)。
尘土和瓦砾混合在一起,燔烧了酒器和酒杯。
何止是说长兴公(一位尊贵的人物),留下了他独自行走的足迹回来。
一次跌倒后再也没能站起来,想起此事令人十分悲伤。
总结:这首古文描述了一个在临时住所中,拿着金玉和草药的人。他燃烧了酒器酒杯,回想起曾经的尊贵身份和陈迹,但如今一次跌倒后再也无法重新振作,令人感叹不已。

“何云长兴公”总结赏析

这首诗《读渊明诗效其体十首 其六》是李之仪创作的。诗人以渊明为楷模,借用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种离散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岁月和往事的感伤之情。诗中用"用舍系临时"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金玉与蒿莱的对比则突显了光阴的无情。"尘埃混瓦砾"和"燔燎参樽罍"描绘了岁月的荏苒和生活的沧桑。接着提到了"长兴公",可能是指渊明,他的陈迹已经独自归来,而"一跌竟不起"则反映了岁月流逝,无法挽回的遗憾,以及对渊明逝去的思念之情。

“何云长兴公”诗句作者李之仪介绍: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西北)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民国《无棣县志》卷八)。元丰六年(一○八三),曾辟爲祭奠高丽国使书状官(《续资治通监长编》卷三四一)。哲宗绍圣初苏轼知定州,辟爲管勾机宜文字。四年(一○九七)因折可适兵败事连累,罢原州通判(同上书卷四九一)。後以元佑党籍贬惠州。元符元年(一○九八)召监内香药库,旋因从苏轼辟事勒停(同上书卷五一一)。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又以代作范纯仁遗表忤蔡京,编管太平州,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官终朝请大夫。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李之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姑溪前後集》爲底本。校以明吴氏丛书堂钞本(残存卷五、卷六,简称吴钞,藏北京图书馆),清杨守敬跋明黄汝亨钞本(简称黄钞,藏上海图书馆),清丁丙藏并跋之清研经楼抄本(简称研经楼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咸丰伍崇曜校刊《粤雅堂丛书》本(简称粤本),清宣统吴崶金陵督粮道署校刊本(简称吴刊)。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更多...

“何云长兴公”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