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却寄眠公榻上”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我却寄眠公榻上”出自哪首诗?

答案:我却寄眠公榻上”出自: 宋代 朱松 《夹路天宁谒僧不遇》,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wǒ què jì mián gōng tà shàng ,诗句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

问题2:“我却寄眠公榻上”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我却寄眠公榻上”的上一句是: 熟境应留梦里归 , 诗句拼音为: shú jìng yìng liú mèng lǐ guī ,诗句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

问题3:“我却寄眠公榻上”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我却寄眠公榻上”的下一句是: 此心浑似片云飞 , 诗句拼音为: cǐ xīn hún sì piàn yún fēi ,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我却寄眠公榻上”全诗

夹路天宁谒僧不遇 (jiá lù tiān níng yè sēng bù yù)

朝代:宋    作者: 朱松

支公去不锁禅扉,熟境应留梦里归。
我却寄眠公榻上,此心浑似片云飞。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zhī gōng qù bù suǒ chán fēi , shú jìng yìng liú mèng lǐ guī 。
wǒ què jì mián gōng tà shàng , cǐ xīn hún sì piàn yún fēi 。

“我却寄眠公榻上”繁体原文

夾路天寧謁僧不遇

支公去不鎖禪扉,熟境應留夢裏歸。
我却寄眠公榻上,此心渾似片雲飛。

“我却寄眠公榻上”韵律对照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支公去不锁禅扉,熟境应留梦里归。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我却寄眠公榻上,此心浑似片云飞。

“我却寄眠公榻上”全诗注音

zhī gōng qù bù suǒ chán fēi , shú jìng yìng liú mèng lǐ guī 。

支公去不锁禅扉,熟境应留梦里归。

wǒ què jì mián gōng tà shàng , cǐ xīn hún sì piàn yún fēi 。

我却寄眠公榻上,此心浑似片云飞。

“我却寄眠公榻上”全诗翻译

译文:

支公去了,没有锁上禅房的门,他已经熟悉了禅修的境界,应该留在梦境中回归。
而我却寄宿在支公的床榻上,我的心境却像一片飘忽不定的云朵一样飞扬。

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寄宿在支公的床榻上,心境飘忽不定,仿佛云朵飞舞。支公已经领悟了禅修的境界,留在梦境中归去了。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诗人与支公在修行和梦境中的不同心境,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迷惘和无常。

“我却寄眠公榻上”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诗《夹路天宁谒僧不遇》由朱松创作,表达了诗人前去拜访僧人的愿望,但最终未能如愿相遇的心境。
诗中诗人提到“不锁禅扉”,这里写出了僧人的开放之意,表现了僧人心地宽广,愿意接纳来客。同时,诗人称僧人的境界为“熟境”,暗示僧人已经达到了高深的修行境界,对于修行有着深刻的理解。
然而,诗中也表现出诗人的失望。他说“谒僧不遇”,即前去拜访僧人未能如愿相遇,这种未遇的遗憾和失望透过诗中的文字情感得以传达。最后两句“我却寄眠公榻上,此心浑似片云飞”,表现了诗人自己在僧人禅房寄宿,内心的感觉如同飘忽不定的云彩,形容了他的心情忧郁和不安。

“我却寄眠公榻上”诗句作者朱松介绍:

朱松(一○九七~一一四三),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熹父。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同上舍出身,授建州政和尉,调南剑州尤溪尉,监泉州石井镇。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除秘书省正字,累迁承议郎。十年,因反对和议忤秦桧,出知饶州,未就,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三年卒。有《韦斋集》十二卷,外集十卷,外集已佚。事见本集卷首行状、《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 朱松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弘治邝璠刊《韦斋集》爲底本。校以清康熙程嵦刊本(简称程本)、雍正朱玉刊本(简称玉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郑镳抄本(简称郑本,藏南京图书馆),并参校《石仓历代诗选》(简称诗选)、《宋诗钞》及补(简称诗钞、钞补)等。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更多...

“我却寄眠公榻上”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