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ò shān xī
蓦山溪 🔈

朝代:宋 (sòng)    作者: 张表臣 (zhāng biǎo chén)

楼横北固,尽日厌厌雨。
乃数声歌,但渺漠、江山烟树。
寂寥风物,三五过元宵,寻柳眼,觅花英,春色知何处。
落梅呜咽,吹彻江城暮。
脉脉数飞鸿,杳归期、东风凝伫。
长安不见,烽起夕阳间,魂欲断、酒初醒,独下危梯去。

lóu héng běi gù , jìn rì yàn yàn yǔ 。
nǎi shù shēng gē , dàn miǎo mò 、 jiāng shān yān shù 。
jì liáo fēng wù , sān wǔ guò yuán xiāo , xún liǔ yǎn , mì huā yīng , chūn sè zhī hé chù 。
luò méi wū yàn , chuī chè jiāng chéng mù 。
mò mò shù fēi hóng , yǎo guī qī 、 dōng fēng níng zhù 。
cháng ān bù jiàn , fēng qǐ xī yáng jiān , hún yù duàn 、 jiǔ chū xǐng , dú xià wēi tī qù 。

韵律对照 收起韵律 注音对照 收起注音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楼横在北固山,整日里讨厌的雨不断。
然后几声歌,只是茫茫的江山和飘渺的烟树。
寂寥的风景,三五次过元宵,寻找柳树的眼睛,寻觅花朵的婀娜,春天的美色在何方呢?
落梅低声呜咽,吹遍了江城的黄昏。
温柔地数着飞翔的雁,远方的归期难测,东风凝结在那儿静静地等待。
长安城不再可见,战火在夕阳下升起,心灵快要断裂,酒醒初醒,独自走下危险的梯子去。

总结:

诗人在北固山上的楼中,面对连绵不绝的雨天,心情郁闷。但在雨声中,他不禁吟唱几声歌曲,感叹着茫茫江山和飘渺的烟树。寂寥的风景中,他几次赴约过元宵佳节,寻觅柳眼、花英,却不知春色何处。落梅的声音哀婉动人,吹遍了整个江城的夕阳时分。他温柔地数着飞翔的雁,却无法预测它们何时归来,而东风却静静地凝固等待着。长安城的景象渐行渐远,战火在夕阳中升腾,诗人的心灵几近崩溃,酒意初消,他独自踏上危险的梯子。整首诗以雨夜萧瑟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动荡时局下的孤寂和无奈。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本文作者张表臣介绍:🔈

张表臣的词:

词牌名「蓦山溪」介绍:🔈

《蓦山溪》,词牌名。又名《上阳春》、《蓦溪山》。《清真集》入“大石调”。双片八十二字,前片六仄韵,后片四仄韵。亦有前片四仄韵,后片三仄韵者,列为别格。

相关诗词:

题峻极中院法堂壁 (tí jùn jí zhōng yuàn fǎ táng bì)

朝代:宋    作者: 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

偈颂七十六首 其四一 (jì sòng qī shí liù shǒu qí sì yī)

朝代:宋    作者: 释师观

蓦直蓦直,青天白日。
勘破了也,一文不直。

杂兴 其三 (zá xīng qí sān)

朝代:宋    作者: 徐鹿卿

竹枝双翡翠,缩颈照寒水。
蓦见渡溪人,一声忽飞起。

颂古三十一首 其四 (sòng gǔ sān shí yī shǒu qí sì)

朝代:宋    作者: 释玿

梦中要渡深溪水,伎俩多般进不能。
蓦地觉来伎俩尽,牀头山月已三更。

介庵赠古墨梅酬以一篇 (jiè ān zèng gǔ mò méi chóu yǐ yī piān)

朝代:唐    作者: 詹敦仁

开屏展素看梅花,淡蕊疎枝蓦蓦斜。
墨散余香点酥萼,月留残影照窗纱。
(《永乐大典》二八一二「梅」字韵)。

颂古三十首 其二二 (sòng gǔ sān shí shǒu qí èr èr)

朝代:宋    作者: 释怀深

蓦直去,蓦直去,草鞋跟断人无数。
唱歌须是帝乡人,一个拍兮一个舞。
舞得彻,勿多般,赵州婆子特用瞒。
今古五台山下路,长松短桧耸云端。

二色桃花 (èr sè táo huā)

朝代:宋    作者: 方回

阮郎溪上醉腮融,蓦忽深红又浅红。
料得金闺描绣样,一花成换几针茸。

游雪峰将至大目溪 (yóu xuě fēng jiāng zhì dà mù xī)

朝代:宋    作者: 李弥逊

造物随人意,轻帆百里间。
舟痕风力健,客枕橹声闲。
山合尘纵断,秋髙爽气还。
望州相见处,蓦直透三关。

赠闽清黄释褐初赴上庠 (zèng mǐn qīng huáng shì hè chū fù shàng xiáng)

朝代:宋    作者: 释咸杰

蓦劄相逢笑脸开,也知平地起风雷。
好将一滴梅溪水,为雨为霖遍九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