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 >智藏

智藏 (zhì cáng)

做笔记做笔记
添加收藏 收藏

性别:男

朝代:唐

日本 查看地图  的诗人词人

简介:🔈

智藏,日本僧人,俗姓禾田氏。淡海帝世,遣学唐国,就吴越高学尼受业。六七年中,学业颖秀。同伴忌害之,遂被发阳狂,密写三藏要义,盛以木筒,负担游行,同伴视爲鬼狂,遂不爲害。太后天皇世归日本,昇座敷演,辞义峻远,帝嘉之,拜僧正,时年七十三。诗二首。(《全唐诗》无智藏诗,传节录《怀风藻》本传)

简介2:🔈

其它介绍:

  日本的三论宗,最初是由高句丽沙门惠观,于推古天皇三十三年传入。曾来中国,亲近嘉祥寺的吉藏大师,学习三论宗。后奉高句丽王之命,派到日本,住元兴寺盛弘三论。于大化二年(西纪六四六),奉敕在宫中讲三论。并创建井上寺于后河内。门下俊才颇多,著名者有福亮、慧轮、慧师、智藏、僧旻等人。实则于推古十年去日本的百济沙门观勒,也是三论法匠,但他未事弘通,所以日本以惠观为三论宗初祖。

  惠观门下的福亮,祖籍中国江南,是归化了日本的出家人。他学三论,兼通法相,又到中国研究三论奥义。返日之后,住元兴寺,任僧正。大化元年被选为僧官的十师之一。

  此后,智藏与道慈,也入唐学三论。智藏本是福亮的俗家儿子,于天智天皇时代(西纪六六二──六七一)入唐,依吉藏大师学。持统天皇之世(西纪六八七──六九六)返日,住法隆寺,宣讲三论,为三论宗的第二传。

  道慈是智藏的弟子,于大宝元年(西纪七0一,则天武后大足元年)入唐,通学六宗,但以三论的根柢而师事吉藏之法孙元康。养老二年(西纪七一八,唐玄宗开元六年)返日住大安寺,为三论宗第三传。此人风格清高,长屋王(高市皇子的长子)招赴诗宴,他固辞不往,并谓:「僧既方外之身,何烦入宫赴宴。」他颇不满当时僧风,着有愚志一卷,惜已不传。

  智藏门下尚有智光及礼光二人,颇崇西方净土,同住元兴寺。智光的著述很多,除了现存的净名玄论略述四卷及般若心经述义一卷之外,尚有已失传的大般若经疏二十卷、法华文述记五卷、净土论释五卷、盂兰盆经疏、中观疏记等。所以这是一位奈良时代有数的三论学者。

以上来源:《日本佛教史》



  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七言律诗《赠日本僧智藏》。诗的首联写智藏乘舟漂流万里,远涉重洋来到中华;颔联写智藏高深的佛法修为和与物同体的大悲精神;颈联写大师的修行境界,对于自我与国土都不再执着;尾联称赞了僧人的“雄猛”。全诗运用大量佛学典故,语言含蓄,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赠日本僧智藏1

浮杯万里过沧溟2,遍礼名山适性灵3。
深夜降龙潭水黑4,新秋放鹤野田青5。
身无彼我那怀土6,心会真如不读经7。
为问中华学道者8,几人雄猛得宁馨9。


词句注释
1.智藏:可能是唐宪宗元和元年时来中国的日本僧人。
2.浮杯:相传南朝宋有一位高僧,不知姓名,不知来历,神力卓绝,常以木杯渡水,人以杯度呼之。后世人们常以杯度比喻船渡。这里就是以杯比喻大海里漂泊的船只。沧溟:海水弥漫貌,常用来指浩渺无际,水色深绿的大海。
3.遍礼:指走遍名山,以礼求法。唐代日本僧人来中国,多数是在佛教名山习法。性灵: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等。
4.降龙:借用佛教降龙伏虎的故事。 《续高僧传》卷十六:“(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这里是比喻战胜重大困难和邪恶势力。
5.放鹤:《世说新语·言语》:支公(道林)好鹤。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 ……有懊丧意,林曰:既其陵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放之飞去。
6.彼我:主观和客观。无彼我:即佛家“无我”的意思,这是佛教根本的思想之一,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体的存在。怀土:怀念故乡。
7.真如:佛家语。佛教认为用语言、思维等来表达事物的真相,总不免有所增减,难能恰到好处。要表示其真实,只能用“照那样子”的“如”来作形容。 《成唯识论》卷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中国佛教学者,大都将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之称,与实相、法界等同义。
8.中华: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这里指中国。
9.宁馨:晋宋时俗语,犹今天的“这样”、“如此”的意思。馨,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译文
智藏僧乘着小舟不远万里远涉重洋,走遍名山以礼求法,修养心性。
终于学成,像涉公那样,夜深降龙潭水变黑,像支遁那样,在新秋的田野上把鹤放飞。
已经修持到忘怀人我的地步,便不用怀念故土,已经证悟到永恒不变的真心,就不必再读经书。
我倒要问一问中华求道学佛的人,有几个能够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和佛学造诣。

智藏的诗:

其他诗人写的有关智藏的诗:

其他诗人写的有关智藏的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