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全宋诗 >诗词名句 > 晚晴 > 堂下清溪水

“堂下清溪水”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堂下清溪水”出自哪首诗?

答案:堂下清溪水”出自: 宋代 张耒 《晚晴》,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táng xià qīng xī shuǐ ,诗句平仄: 平仄平平仄

问题2:“堂下清溪水”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堂下清溪水”的上一句是: 谋拙漫无成 , 诗句拼音为: móu zhuō màn wú chéng ,诗句平仄: 平仄平平仄

问题3:“堂下清溪水”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堂下清溪水”的下一句是: 三逢苹芷生 , 诗句拼音为: sān féng píng zhǐ shēng ,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堂下清溪水”全诗

晚晴 (wǎn qíng)

朝代:宋    作者: 张耒

裛尘朝雨细,透竹夕阳明。
鸟雀知春去,牛羊散晚晴。
官闲端欲老,谋拙漫无成。
堂下清溪水,三逢苹芷生。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yì chén cháo yǔ xì , tòu zhú xī yáng míng 。
niǎo què zhī chūn qù , niú yáng sàn wǎn qíng 。
guān xián duān yù lǎo , móu zhuō màn wú chéng 。
táng xià qīng xī shuǐ , sān féng píng zhǐ shēng 。

“堂下清溪水”繁体原文

晚晴

裛塵朝雨細,透竹夕陽明。
鳥雀知春去,牛羊散晚晴。
官閑端欲老,謀拙漫無成。
堂下清溪水,三逢蘋芷生。

“堂下清溪水”韵律对照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裛尘朝雨细,透竹夕阳明。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鸟雀知春去,牛羊散晚晴。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官闲端欲老,谋拙漫无成。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堂下清溪水,三逢苹芷生。

“堂下清溪水”全诗注音

yì chén cháo yǔ xì , tòu zhú xī yáng míng 。

裛尘朝雨细,透竹夕阳明。

niǎo què zhī chūn qù , niú yáng sàn wǎn qíng 。

鸟雀知春去,牛羊散晚晴。

guān xián duān yù lǎo , móu zhuō màn wú chéng 。

官闲端欲老,谋拙漫无成。

táng xià qīng xī shuǐ , sān féng píng zhǐ shēng 。

堂下清溪水,三逢苹芷生。

“堂下清溪水”全诗翻译

译文:
晨间细雨如尘,穿过竹林的夕阳明亮。
鸟雀们知道春天已经离去,牛羊们在晚晴的天空中散步。
官员们闲散无事,渐渐感到年岁渐长,谋划愚钝,无所成就。
堂前的清溪水,三次见证着苹果和芷草的生长。
全文总结:
这古文描绘了早晨微细的雨如尘土一般,穿过竹林的夕阳照亮了一切。春天已经过去,鸟儿飞离,牛羊在晴朗的傍晚散步。文中还提及官员们闲散无事,感觉岁月匆匆,谋划愚钝,没有什么成就。而堂前的清溪水则三次见证着苹果和芷草的生长。整篇古文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官员的闲散生活,反映了岁月流逝,事物更替的意境。

“堂下清溪水”诗句作者张耒介绍: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於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历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佑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复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复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更多...

“堂下清溪水”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