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目争能不惆怅”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举目争能不惆怅”出自哪首诗?

答案:举目争能不惆怅”出自: 唐代 白居易 《得微之到官後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 四》,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jǔ mù zhēng néng bù chóu chàng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

问题2:“举目争能不惆怅”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举目争能不惆怅”的上一句是: 松偃霜中尽冷看 , 诗句拼音为: sōng yǎn shuāng zhōng jìn lěng kàn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

问题3:“举目争能不惆怅”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举目争能不惆怅”的下一句是: 高车大马满长安 , 诗句拼音为: gāo chē dà mǎ mǎn cháng ān ,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举目争能不惆怅”全诗

得微之到官後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 四 (dé wēi zhī dào guān hòu shū bèi zhī tōng zhōu zhī shì chàng rán yǒu gǎn yīn chéng sì zhāng sì)

朝代:唐    作者: 白居易

通州海内恓惶地,司马人间冗长官。
伤鸟有弦惊不定,卧龙无水动应难。
劒埋狱底谁深掘,松偃霜中尽冷看。
举目争能不惆怅,高车大马满长安。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tōng zhōu hǎi nèi xī huáng dì , sī mǎ rén jiān rǒng zhǎng guān 。
shāng niǎo yǒu xián jīng bù dìng , wò lóng wú shuǐ dòng yìng nán 。
jiàn mái yù dǐ shuí shēn jué , sōng yǎn shuāng zhōng jìn lěng kàn 。
jǔ mù zhēng néng bù chóu chàng , gāo chē dà mǎ mǎn cháng ān 。

“举目争能不惆怅”繁体原文

得微之到官後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 四

通州海內恓惶地,司馬人間冗長官。
傷鳥有弦驚不定,臥龍無水動應難。
劒埋獄底誰深掘,松偃霜中盡冷看。
舉目爭能不惆悵,高車大馬滿長安。

“举目争能不惆怅”韵律对照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通州海内恓惶地,司马人间冗长官。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伤鸟有弦惊不定,卧龙无水动应难。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劒埋狱底谁深掘,松偃霜中尽冷看。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举目争能不惆怅,高车大马满长安。

“举目争能不惆怅”全诗注音

tōng zhōu hǎi nèi xī huáng dì , sī mǎ rén jiān rǒng zhǎng guān 。

通州海内恓惶地,司马人间冗长官。

shāng niǎo yǒu xián jīng bù dìng , wò lóng wú shuǐ dòng yìng nán 。

伤鸟有弦惊不定,卧龙无水动应难。

jiàn mái yù dǐ shuí shēn jué , sōng yǎn shuāng zhōng jìn lěng kàn 。

劒埋狱底谁深掘,松偃霜中尽冷看。

jǔ mù zhēng néng bù chóu chàng , gāo chē dà mǎ mǎn cháng ān 。

举目争能不惆怅,高车大马满长安。

“举目争能不惆怅”全诗翻译

译文:
通州内外一片忧惶的景象,司马人间的官僚体系冗长而混乱。
受伤的鸟儿有琴弦拨动,惊慌不定;卧龙失去了水源,行动变得艰难。
剑被埋藏在监狱深处,谁能深入挖掘?松树低垂在寒霜之中,尽显冰冷的孤寂。
抬头望去,不禁感到失望和懊丧,高耸的车辆和骏马充斥着长安城。



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通州内外的动荡不安,以及司马人间的官僚体系的冗长混乱。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自然界和人事世界的不稳定和困顿。剑被埋藏在监狱深处,松树低垂在寒霜之中,象征着人们内心的冷漠和困顿。最后,诗人抬头看着繁华的长安城,感到惆怅和失望。整首诗流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举目争能不惆怅”总结赏析

赏析:
白居易的《得微之到官後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 四》描绘了他来到通州后的心情和感受,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沉思。这首诗通过清晰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他对官场世事的深刻思考和颇多不解之感。
首节描绘了通州的局势,海内恓惶,官长冗长,形象地展示了官场的混乱和失序。第二节以"伤鸟有弦"和"卧龙无水"比喻官场中的人物或不安或动荡的状态,凸显了官场的不稳定和变幻莫测。第三节以"劒埋狱底谁深掘,松偃霜中尽冷看"表达了他对于官场的冷漠和对权谋的拒绝。最后一节表达了他对于官场的失望和对长安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了白居易对官场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现了他洞察社会现实的能力和对官场的不悦。这种现实感和思索,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叹息官场腐败,更具有人生哲理的意味。

“举目争能不惆怅”诗句作者白居易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初,对制策,入等,调盩厔尉、集贤校理,寻召爲翰林学士、左拾遗,拜赞善大夫。以言事贬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穆宗初,徵爲主客郎中、知制诰,复乞外,历杭、苏二州刺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迁刑部侍郎。俄移病,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开成初,起爲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赠尚书右仆射,諡曰文。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长庆集》诗二十卷,後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二卷,今编诗三十九卷。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太原人,後迁居下邽。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元和初又擢才识兼茂、明於礼用科。任左拾遗,出爲江州司马,历刺杭、苏二州,以刑部尚书致仕。会昌六我卒,年七十五。补诗二首。(复出一首)更多...

“举目争能不惆怅”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