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全宋诗 >诗词名句 > 蚕麦 > 贫病不堪闻

“贫病不堪闻”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贫病不堪闻”出自哪首诗?

答案:贫病不堪闻”出自: 宋代 苏辙 《蚕麦》,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pín bìng bù kān wén ,诗句平仄: 平仄仄平平

问题2:“贫病不堪闻”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贫病不堪闻”的上一句是: 经过话关陕 , 诗句拼音为: jīng guò huà guān shǎn ,诗句平仄: 平仄仄平平

问题3:“贫病不堪闻”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下一句,“贫病不堪闻”已经是最后一句了。

“贫病不堪闻”全诗

蚕麦 (cán mài)

朝代:宋    作者: 苏辙

春旱麦半熟,蚕收仅十分。
不忧无餠饵,已幸有襦裙。
造化真怜汝,耕桑不谩勤。
经过话关陕,贫病不堪闻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chūn hàn mài bàn shú , cán shōu jǐn shí fēn 。
bù yōu wú bǐng ěr , yǐ xìng yǒu rú qún 。
zào huà zhēn lián rǔ , gēng sāng bù màn qín 。
jīng guò huà guān shǎn , pín bìng bù kān wén 。

“贫病不堪闻”繁体原文

蠶麥

春旱麥半熟,蠶收僅十分。
不憂無餠餌,已幸有襦裙。
造化真憐汝,耕桑不謾勤。
經過話關陝,貧病不堪聞。

“贫病不堪闻”韵律对照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春旱麦半熟,蚕收仅十分。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不忧无餠饵,已幸有襦裙。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造化真怜汝,耕桑不谩勤。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经过话关陕,贫病不堪闻。

“贫病不堪闻”全诗注音

chūn hàn mài bàn shú , cán shōu jǐn shí fēn 。

春旱麦半熟,蚕收仅十分。

bù yōu wú bǐng ěr , yǐ xìng yǒu rú qún 。

不忧无餠饵,已幸有襦裙。

zào huà zhēn lián rǔ , gēng sāng bù màn qín 。

造化真怜汝,耕桑不谩勤。

jīng guò huà guān shǎn , pín bìng bù kān wén 。

经过话关陕,贫病不堪闻。

“贫病不堪闻”全诗翻译

译文:
春天旱情,麦子才熟了一半,蚕桑的收成也仅有十分之一。
虽然担心没有多余的面饼和饵料,但幸好还有一件襦裙可以贴补。
大自然真心疼爱你,你辛勤地耕种桑田并不辞劳苦。
经过关陕一带,听说你家贫穷又有疾病,实在令人心痛不已。



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古代农民在春天遭遇旱情,导致农作物收成不尽人意,丝绸产业也受到影响。诗人表达了对农民艰苦生活的同情和关心。虽然面临困难,但也体现出农民坚韧不拔、勤劳致富的精神。诗中暗含着社会贫富差距和人们生活艰辛的社会现实。

“贫病不堪闻”诗句作者苏辙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佑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复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复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谥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於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後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更多...

“贫病不堪闻”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