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成怨恨不成欢”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只成怨恨不成欢”出自哪首诗?

答案:只成怨恨不成欢”出自: 宋代 晁补之 《谪宋徙亳初闻周璠琵琶》,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zhī chéng yuàn hèn bù chéng huān ,诗句平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问题2:“只成怨恨不成欢”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只成怨恨不成欢”的上一句是: 不似江州白司马 , 诗句拼音为: bù sì jiāng zhōu bái sī mǎ ,诗句平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问题3:“只成怨恨不成欢”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下一句,“只成怨恨不成欢”已经是最后一句了。

“只成怨恨不成欢”全诗

谪宋徙亳初闻周璠琵琶 (zhé sòng xǐ bó chū wén zhōu fán pí pá)

朝代:宋    作者: 晁补之

枣园憭栗桧厅寒,醉倚琵琶倒鶡冠。
不似江州白司马,只成怨恨不成欢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zǎo yuán liáo lì guì tīng hán , zuì yǐ pí pá dǎo hé guān 。
bù sì jiāng zhōu bái sī mǎ , zhī chéng yuàn hèn bù chéng huān 。

“只成怨恨不成欢”繁体原文

謫宋徙亳初聞周璠琵琶

棗園憭慄檜廳寒,醉倚琵琶倒鶡冠。
不似江州白司馬,只成怨恨不成歡。

“只成怨恨不成欢”韵律对照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枣园憭栗桧厅寒,醉倚琵琶倒鶡冠。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不似江州白司马,只成怨恨不成欢。

“只成怨恨不成欢”全诗注音

zǎo yuán liáo lì guì tīng hán , zuì yǐ pí pá dǎo hé guān 。

枣园憭栗桧厅寒,醉倚琵琶倒鶡冠。

bù sì jiāng zhōu bái sī mǎ , zhī chéng yuàn hèn bù chéng huān 。

不似江州白司马,只成怨恨不成欢。

“只成怨恨不成欢”全诗翻译

译文:
枣园里的栗子树在寒风中摇曳,我醉倒在琵琶旁,头上的鸡冠斜倚着。
与江州的白司马相比,我只能成为怨恨而不是欢乐。
总结:诗人描述了一个枣园中的情景,自己醉倒在琵琶旁,感觉与江州的白司马相比只有怨恨而没有快乐。这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只成怨恨不成欢”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诗《谪宋徙亳初闻周璠琵琶》是晁补之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寂静而充满愁绪的画面。诗人以枣园、憭栗、桧厅等背景元素为场景,通过琵琶的意象,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不满。
首句“枣园憭栗桧厅寒”,将诗人置身于一个寒冷而寂静的环境中,这里的“枣园”和“桧厅”都是寓意着诗人的孤独和困顿。而“憭栗”则增添了一丝幽寂的氛围。
接下来的句子“醉倚琵琶倒鶡冠”,通过“醉倚琵琶”这一场景,诗人表现了自己的不满和愁苦,仿佛是通过琵琶的声音来宣泄内心的情感。而“倒鶡冠”则可能暗示了诗人的颓废和颓唐。
最后两句“不似江州白司马,只成怨恨不成欢”,通过与江州白司马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的苦衷。白司马可能代表了幸福和成功,而诗人却只能沉浸在怨恨之中,无法获得真正的欢乐。

“只成怨恨不成欢”诗句作者晁补之介绍: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佑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复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於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更多...

“只成怨恨不成欢”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