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谁刺史”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当年谁刺史”出自哪首诗?

答案:当年谁刺史”出自: 宋代 苏轼 《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dāng nián shuí cì shǐ ,诗句平仄: ○平平仄仄

问题2:“当年谁刺史”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当年谁刺史”的上一句是: 趋尘拜下风 , 诗句拼音为: qū chén bài xià fēng ,诗句平仄: ○平平仄仄

问题3:“当年谁刺史”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当年谁刺史”的下一句是: 应未识三公 , 诗句拼音为: yìng wèi shí sān gōng ,诗句平仄:○仄仄○平

“当年谁刺史”全诗

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 (guò bā dōng xiàn bù bó wén pō yǒu lái gōng yí jì)

朝代:宋    作者: 苏轼

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
闻道山中树,犹余手种松。
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
执板迎官长,趋尘拜下风。
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

lái gōng xī wèi yù , jì mò zài bā dōng 。
wén dào shān zhōng shù , yóu yú shǒu zhǒng sōng 。
jiāng shān yǎng háo jùn , lǐ shù kùn yīng xióng 。
zhí bǎn yíng guān zhǎng , qū chén bài xià fēng 。
dāng nián shuí cì shǐ , yìng wèi shí sān gōng 。

“当年谁刺史”繁体原文

過巴東縣不泊聞頗有萊公遺迹

萊公昔未遇,寂寞在巴東。
聞道山中樹,猶餘手種松。
江山養豪俊,禮數困英雄。
執板迎官長,趨塵拜下風。
當年誰刺史,應未識三公。

“当年谁刺史”韵律对照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

○仄平○仄,○平仄仄平。
闻道山中树,犹余手种松。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执板迎官长,趋尘拜下风。

○平平仄仄,○仄仄○平。
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当年谁刺史”全诗注音

lái gōng xī wèi yù , jì mò zài bā dōng 。

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

wén dào shān zhōng shù , yóu yú shǒu zhǒng sōng 。

闻道山中树,犹余手种松。

jiāng shān yǎng háo jùn , lǐ shù kùn yīng xióng 。

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

zhí bǎn yíng guān zhǎng , qū chén bài xià fēng 。

执板迎官长,趋尘拜下风。

dāng nián shuí cì shǐ , yìng wèi shí sān gōng 。

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当年谁刺史”全诗翻译

译文:
莱公以前未得到接见,孤寂地在巴东度过。听说山中有树,至今还留下他亲手种下的松树。江山培养了众多英俊的豪杰,但礼节束缚了这些英雄。他们举着板子迎接官长,匆忙跑来向尘土下拜。那个年代,谁是刺史,他可能还不了解三公的身份。

“当年谁刺史”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创作的一首七绝古诗,描述了他经过巴东县时听闻莱公遗迹的感受和思考。诗中通过叙述莱公的寂寞境遇、山中树木的情景、江山培养的英豪、礼数与权谋的矛盾等,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物的深刻思考。
首句 "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 表示莱公昔日的未遇,孤寂地在巴东度过,寓意了人生无常和遗憾。
接下来的两句 "闻道山中树,犹余手种松。" 描绘了莱公留下的松树,暗示他在这片山川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象征着他的精神永存。
诗中提到的江山养育英豪,但礼数困扰着英雄,反映了当时政治权谋的复杂性,以及正直与世故之间的冲突。
最后两句 "执板迎官长,趋尘拜下风。" 以及 "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则揭示了莱公在政治上的坎坷遭遇,他曾迎接官员,却未能被重用,令人感叹历史的无常和人事的蹉跎。

“当年谁刺史”诗句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於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谥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後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後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後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佑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更多...

“当年谁刺史”相关诗句: